武王小说网提供宋史最快更新完整版阅读 |
![]() |
|
武王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宋史 作者:脱脱、阿鲁图等 | 书号:10204 时间:2017/3/26 字数:13429 |
上一章 二零百二卷 下一章 ( → ) | |
◎文苑五 ○梅尧臣 江休复 苏洵 章望之 王逢 孙唐卿(⻩庠 杨寘附) 唐庚(史伯虎附) 文同 杨杰 贺铸 刘泾 鲍由 ⻩伯思 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侍读学士询从子也。工为诗,以深远古淡为意,间出奇巧,初未为人所知。用询 ![]() ![]() ![]() 宝元、嘉祐中,仁宗有事郊庙,尧臣预祭,辄献歌诗,又尝上书言兵。注《孙子》十三篇,撰《唐载记》二十六卷、《⽑诗小传》二十卷、《宛陵集》四十卷。 尧臣家贫,喜饮酒,贤士大夫多从之游,时载酒过门。善谈笑,与物无忤,诙嘲刺讥托于诗,晚益工。有人得西南夷布弓⾐,其织文乃尧臣诗也,名重于时如此。 江休复,字邻几,开封陈留人。少強学博览,为文淳雅,尤善于诗。喜琴、弈、饮酒,不以声利为意。进士起家,为桂 ![]() ![]() 休复外简旷而內行甚饰,事孀姑如⺟,所与游皆一时豪俊。为政简易。尝著《神告》一篇,言皇嗣未立,假神告祖宗之意,冀以 ![]()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家百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 ![]() 《心术》曰: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当蓄其怒、怀其 ![]() ![]() 凡将 ![]() ![]()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迁,小利小患不⾜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 ![]()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敛而置之,彼将強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 ![]()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 ![]() ![]() 《远虑》曰: 圣人之道,有经、有权、有机,是以有民、有群臣而又有腹心之臣。曰经者,天下之民举知之可也;曰权者,民不可得而知矣,群臣知之可也;曰机者,虽群臣亦不得而知之矣,腹心之臣知之可也。夫使圣人无权,则无以成天下之务,无机,则无以济万世之功,然皆非天下之民所宜知;而机者又群臣所不得闻,群臣不得闻,则谁与议?不议不济,然则所谓腹心之臣者,不可一⽇无也。后世见三代取天下以仁义,而守之以礼乐也,则曰"圣人无机"。夫取天下与守天下,无机不能。顾三代圣人之机,不若后世之诈,故后世不得见。 其有机也,是以有腹心之臣。禹有益,汤有伊尹,武王有太公望,是三臣者,闻天下之所不闻,知群臣之所不知。禹与汤武倡其机于上,而三臣者和之于下,以成万世之功。下而至于桓、文,有管仲、狐偃为之谋主,阖庐有伍员,勾践有范蠡、大夫种。⾼祖之起也,大将任韩信、黥布、彭越,裨将任曹参、樊哙、滕公、灌婴,游说诸侯任郦生、陆贾、枞公,至于奇机密谋,君臣所不与者,唯留侯、酂侯二人。唐太宗之臣多奇才,而委之深、任之密者,亦不过曰房、杜。夫君子为善之心与小人为恶之心一也,君子有机以成其善,小人有机以成其恶。有机也,虽恶亦或济,无机也,虽善亦不克,是故腹心之臣不可以一⽇无也。司马氏,魏之贼也,有贾充之徒为之腹心之臣以济,陈胜、吴广,秦民之汤、武也,无腹心之臣以不克。何则?无腹心之臣,无机也,有机而 ![]() ![]() 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且夫天下之变,常伏于安,田文所谓"子少国危,大臣未附",当是之时,而无腹心之臣,可为寒心哉!昔者⾼祖之末,天下既定矣,而又以周 ![]() 《传》曰:"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彼冢宰者,非腹心之臣,天子安能举天下之事委之,三年不置疑于其间 ![]() ![]() ![]() ![]() ![]() 宰相韩琦见其书,善之,奏于朝,召试舍人院,辞疾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郞。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卒。赐其家缣、银二百,子轼辞所赐,求赠官,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章望之,字表民,建州浦城人。少孤,喜问学,志气宏放。为文辩博,长于议论。初由伯⽗得象荫为秘书省校书郞,监杭州茶库。逾年辞疾去,求举贤有方正,得象在相位,以嫌扼之,乃上书论时政凡万余言,不报。丁⺟忧,毁瘠过制。服除,浮游江、淮间,犯艰苦,汲汲以营⾐食,不自悔,人劝之仕,不应也。其兄拱之知晋江县,忤其守蔡襄,襄怒,诬以赃,贬。望之号泣,力诉于朝。时襄方贵显,事久不得直。望之诉不已,章十余上,起狱数年,朝廷为再劾,卒脫拱之冤,复官如初,望之遂不复仕。覃恩迁太常寺太祝、大理评事。翰林学士欧 ![]() ![]() 望之喜议论,宗孟轲言 ![]() ![]() ![]() 王逢,字会之,太平州当涂人。其四世祖居岩,仕唐为骁卫长史,遭 ![]() 少举进士不中,去,教授苏州,学者尝数百人。晚始登第,补南雄州军事判官,归为国子监直讲兼陇西郡王宅教授,李玮从学,事之甚谨。岐国公主既降,玮为逢求迁官,且有命,逢辞不受。久之,以太常博士通判徐州,卒。逢为人乐易,笃于朋友,与胡瑗最善。喜著书,有《易传》十卷、《乾德指说》一卷、《复书》七卷。 ![]() 孙唐卿,字希元,青州人。少有学行,年十七,以书谒韩琦,琦甚器之。与⻩庠、杨寘自景祐以来俱以进士为举首,有名一时。唐卿初中第,通判陕州,于吏事若素习。民有⺟再适人而死,及葬其⽗,恨⺟之不得祔,乃盗⺟之丧而同葬之。有司论以法,唐卿时权府事,乃曰:"是知有孝而不知有法尔。"乃释之以闻。未几,丁⽗忧,毁瘠呕⾎而卒。诏赙其家。 ⻩庠字长善,洪州分宁人。博学強记,超敏过人。初至京师,就举国子监、开封府、礼部,皆为第一。比引试崇政殿,以疾不得⼊,天子遣內侍即邸舍抚问,赐以药剂。是时庠名声动京师,所作程文,传诵天下,闻于外夷,近世布⾐罕比也。归江南五年,以病卒。 杨寘字审贤,察之弟。少有隽才,庆历二年举进士京师,试国子监、礼部皆第一。既试崇政殿,帝临轩启封,见名,喜动于⾊,谓辅臣曰:"杨寘也。"遂擢第一,公卿相贺为得人。授将作监丞、通判颍州。未至官,持⺟丧,病羸卒,特诏赙恤其家。先是,其友梦寘作龙首山人,寘自谓:"龙首,我四冠多士;山人,无禄位之称。我其终是乎!"已而果然。 唐庚,字子西,眉州丹棱人也。善属文,举进士,稍为宗子博士,张商英荐其才,除提举京畿常平。商英罢相,庚亦坐贬,安置惠州。会赦,复官承议郞,提举上清太平宮。归蜀,道病卒。年五十一。庚为文精密,通于世务,作《名治》、《察言》、《闵俗》、《存旧》、《內前行》诸篇,时人称之。有文集二十卷。子文若,自有传。 庚兄弟五人,长兄瞻,字望之,后改名伯虎,字长孺。治《易》、《舂秋》,皆有家法。元祐三年,其⽗游泸南,伯虎兄弟居⺟丧于丹山,伯虎夜半蹴庚曰:"吾梦收⽗书,发之,得"亟来"二字,吾⽗得无他乎?吾心动矣。汝奉⺟奠朝夕,吾趋泸南。"庚未及应,伯虎奋曰:"吾决矣!"起裹粮,黎明走洪川僦舟,遇江涨,声摇数十里,客舟皆舣岸不敢动,伯虎彷徨堤上,有渔者持小艇系港中,啖以厚利,不许。伯虎超⼊艇中,叱仆夫解维,渔者不得已,从之。二⽇半至泸南,⽗果病甚,见伯虎,大惊,问其故,具告之。⽗叹曰:"天告汝也!"是⽇,疾少间,伯虎具舟侍⽗以归。居数⽇,疾复作,遂卒。 元符二年,庚以贡举事系狱临邛,语连伯虎,临邛并械之。凡对吏逾年,掠治无完肤,其词确然,一不及庚,以故狱久不具,卒会赦,除之。伯虎 ![]() 文同,字与可,梓州梓潼人,汉文翁之后,蜀人犹以"石室"名其家。同方口秀眉,以学名世, ![]() 崔公度尝与同同为馆职,见同京南,殊无言,及将别,但云:"明⽇复来乎?与子话。"公度意以"话"为"画",明⽇再往,同曰:"与公话。"则左右顾,恐有听者。公度方知同将有言,非画也。同曰:"吾闻人不妄语者,⾆可过鼻。"即吐其⾆,三叠之如饼状,引之至眉间,公度大惊。及京中传同死,公度乃悟所见非生者。有《丹渊集》四十卷行于世。 杨杰,字次公,无为人。少有名于时,举进士。元丰中,官太常者数任,一时礼乐之事,皆预讨论。尝议⽟牒帝系自僖祖而上,世次莫知,则僖祖为始祖无疑,宜以僖祖配 ![]() 神宗诏秘书监刘几、礼部侍郞范镇议乐,几请命杰同议。杰言大乐七失,并图上之。神宗下几、镇参定,镇不用杰议,自制。乐成,诏褒之。元丰末,晋州教授陆长愈言:"近封孟轲邹国公,宜舂秋释奠,与颜子并配。"下太常议,杰与少卿叶均、博士盛陶、王古、辛公佐以谓凡配享从祀,皆孔子同时之人,今以孟轲并配非是。礼部复言:"自唐至今,以伏胜、⾼堂生等二十一贤从祀,岂必同时人?"诏从礼部议。 哲宗即位,议乐,又用范镇说。杰复破镇乐章曲名、宮架加磬、十六钟磬之非。又论镇以黑黍用秠制律、铜量,叩之不合⻩钟,以世无真黍,用太府尺为乐尺,下旧乐三律。详具《乐志》。杰在神宗时与镇异议,至是复攻之,镇之乐律卒不用。元祐中,为礼部员外郞,出知润州,除两浙提点刑狱,卒,年七十。自号无为子,有文集二十余卷,《乐记》五卷。 贺铸,字方回,卫州人,孝惠皇后之族孙。长七尺,面铁⾊,眉目耸拔。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博学強记,工语言,深婉丽密,如次组绣。尤长于度曲,掇拾人所弃遗,少加隐括,皆为新奇。尝言:"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诸公贵人多客致之,铸或从或不从,其所不 ![]() 初,娶宗女,隶籍右选,监太原工作,有贵人子同事,骄倨不相下。铸廉得盗工作物,屏侍吏,闭之密室,以杖数曰:"来,若某时盗某物为某用,某时盗某物⼊于家,然乎?"贵人子惶骇谢"有之"。铸曰:"能从吾治,免⽩发。"即起自袒其肤,杖之数下,贵人子叩头祈哀,即大笑释去。自是诸挟气力颉颃者,皆侧目不敢仰视。是时,江、淮间有米芾以魁岸奇谲知名,铸以气侠雄 ![]() 元祐中,李清臣执政,奏换通直郞、通判泗州,又倅太平州。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食宮祠禄,退居吴下,稍务引远世故,亦无复轩轾如平⽇。家蔵书万余卷,手自校雠,无一字误,以是杜门将遂其老。家贫,贷子钱自给,有负者,辄折券与之,秋毫不以丐人。 铸所为词章,往往传播在人口。建中靖国时,⻩庭坚自黔中还,得其"江南梅子"之句,以为似谢玄晖。其所与 ![]() 刘泾,字巨济,简州 ![]() ![]() 同时有郑少微者,字明举,成都人也,与泾俱以文知名,而仕不偶。 鲍由,字钦止,处州龙泉人。举进士。尝从王安石学,又亲炙苏轼,故其文汪洋闳肆,诗尤⾼妙。徽宗召对,除工部员外郞,居无何,以不合去,责监泗州转般仓。历河东、福建路常平、广西、淮南转运判官,复召为郞。以言者罢,提点元封观。起知明州,又知海州,复奉祠。卒,年五十六。尝注杜甫诗,有文集五十卷。 ⻩伯思,字长睿,其远祖自光州固始徙闽,为邵武人。祖履,资政殿大学士。⽗应求,饶州司录。伯思体弱,如不胜⾐,风韵洒落,飘飘有凌云意。自幼警敏,不好弄,⽇诵书千余言。每听履讲经史,退与他儿言,无遗误者。尝梦孔雀集于庭,觉而赋之,词采甚丽。以履任为假承务郞。甫冠,⼊太学,校艺屡占上游。履将以恩例奏增秩,伯思固辞,履益奇之。元符三年,进士⾼等,调磁州司法参军,久不任,改通州司户。丁內艰,服除,除河南府户曹参军,治剧不劳而办。秩満,留守邓洵武辟知右军巡院。 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研究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书讨论备尽。初,淳化中博求古法书,命待诏王著续正法帖,伯思病其乖伪庞杂,考引载籍,咸有依据,作《刊误》二卷。由是篆、隶、正、行、草、章草、飞⽩皆至妙绝,得其尺牍者,多蔵弆。 又二年,除详定《九域图志》所编修官兼《六典》检阅文字,改京秩。寻监护崇恩太后园陵使司,掌管笺奏。以修书恩,升朝列,擢秘书省校书郞。未几,迁秘书郞。纵观册府蔵书,至忘寝食,自《六经》及历代史书、诸子家百、天官地理、律历卜筮之说无不精诣。凡诏讲明前世典章文物、集古器考定真赝,以素学与闻,议论发明居多,馆阁诸公自以为不及也。逾再考,丁外艰,宿抱羸瘵,因丧尤甚。服除,复旧职。 伯思颇好道家,自号云林子,别字霄宾。及至京,梦人告曰:"子非久人间,上帝有命典司文翰。"觉而书之。不逾月,以政和八年卒,年四十。伯思学问慕扬雄,诗慕李⽩,文慕柳宗元。有文集五十卷、《翼 ![]() 二子:诏,右宣教郞、荆湖南路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讠乃,右从事郞、福州怀安尉,裒伯思平⽇议论题跋为《东观余论》三卷。 部分译文 梅尧臣字圣俞,宋宣州宣城人。是侍读学士梅询的侄子,在诗作方面造诣极深。他的诗,有一种深远而淡泊的意境,并常于平淡中显现匠心独运的奇巧。起初很长一段时间,他的诗才没有被人们发现。后来,梅尧臣以⽗荫而⼊官,为河南主簿。当时留守西京的钱惟演发现并惊叹他的才华,与他结成了忘年之 ![]() ![]() ![]() ![]() ![]() ![]() ![]() 梅尧臣曾先后做过德兴县令,建德、襄城知县,监湖州税,签书忠武、镇安判官,监永丰仓等地方官。大臣们屡次举荐梅尧臣任馆阁之职,因而梅尧臣得以受皇帝召试,并被赐进士出⾝。随后升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员官外郞,曾参与修撰《唐书》的工作,可惜书成之后,还没有来得及奏呈皇上,梅尧臣就辞世了。皇帝为了酬答他的功绩,特将他的一个儿子起用为官。 宝元、嘉。。年间,梅尧臣随宋仁宗参加郊庙祭典,并献上赞美诗,还曾向皇帝上书谈振军备战之事。梅尧臣为《孙子十三篇》做过注,撰有《唐载记》二十六卷、《⽑诗小传》二十卷、《宛陵集》四十卷。 梅尧臣家庭清贫,他自己喜 ![]() ![]() 苏洵字明允,宋眉州眉山人。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但在参加进士及特殊才学的考测中,都没有如愿以偿,于是苏洵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烧焚,关门闭户苦读诗书,终于精通六经及家百之说,达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地。至和、嘉。。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翰林学士欧 ![]() 《心术篇》说: 做将帅之道,应当首先正心。即使泰山倾覆于眼前也不变脸⾊,麋鹿出现在⾝旁也不眨眼睛。只有这样才能 ![]() ![]() ![]() ![]() ![]() ![]() ![]() ![]() ![]() ![]() ![]() 将帅要有智谋和威严,士兵就不要太聪明了,使之愚钝一些为好。因为将帅有智谋就可使士兵 ![]() 作为主帅,应该是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所谓知理即是知道战争的意义和目的,只有这样,主帅才能不屈不挠;所谓知势即是知道战争的形势,只有这样,主帅才能 ![]() ![]() 军队总有长处和短处,这在敌我双方都是一样的道理,试问:“我之所长,我拿出来运用,敌人当然不敢与我较量;而我之所短,我收起来不用,敌人也会硬与我争斗,怎么办呢?”答曰:“虽然我有所短,但我如果表现出顽強抗暴的精神,敌人就会怀疑而退却。而对于我之所长,应悄然加以掩蔽,敌人就会因轻视而陷⼊我之圈套中。此长短之术也。 善于用兵的将领,要使士兵无所顾忌而有所依恃。士兵无所顾忌才会不怕一死,有所依恃才会对战争充満信心。比如说,如果我们手中拿着短短的一截 ![]() ![]() ![]() 《远虑篇》说: 作为一个圣人,他应该懂得经略之策,精通权术之道,深悟心机之要。拥有黎民,拥有群臣并拥有腹心之臣。经略之策,可让天下黎民人人知晓,权术之道,不可让黎民知道但可让群臣知道,而对于心中之机要,则只能让个别心腹之臣知道。如果圣人不懂运用权力,就不可能办好家国的事务;如果圣人没有心机,就不可能成就万世之功业。这些道理都是不便让天下之民知道的。心机既然不可外 ![]() 有心机,必须要有心腹之臣,禹有益,汤有伊尹,武王有太公望,这三个心腹之臣都能闻天下之所不闻,知群臣之所不知。所以说,禹、汤、武王之心机与三个心腹之臣相应和才成就了万世之功业。三代以下的齐桓公、晋文公分别有管仲和狐偃为之谋划;此外,吴王阖闾拥有伍子胥,越王勾践拥有范蠡、文种。刘邦在夺天下与守天下的过程中,先后任用过韩信、黥布、彭越、曹参、樊哙、滕公、灌婴、郦生、陆贾、枞公等,然而只让心腹之臣留侯与赞阝侯二人参与奇机密谋。唐太宗的臣子多奇才,然而委之深、任之重者也不过是房玄龄和杜建德二人。君子为善之心与小人为恶之心都是一种必然的存在。君子有心机可以成就善业,小人有心机可以造就恶业。如果有心机,即使是恶业也可达成;如果无心机,虽然是善业恐怕也难以完成。所以说心腹之臣不可一⽇没有。司马氏可以说是魏之叛臣贼子,然而他有贾充之徒作为自己的心腹之臣,竟也达成恶业。反观陈胜、吴广,他们可称得上是秦时的英雄,但最终为什么没有成就大业呢?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心腹之臣没有心机,即使有心机也外 ![]() ![]() 有人会说:“所谓心机,只有创业之君才借助于它,作为守成之世,君子有什么必要把事情搞得那么神秘,有什么必要信用心腹之臣呢?”这真是一种可悲可叹的论调,试问,我们现今的守成之世能与太古之世相比吗?不能,这就说明心机不可不用。况且天下之变常陷伏于所谓太平盛世,就像田文所说:“子少国危,大臣未附。”这种景况没有心腹之臣难道不叫人寒心吗?过去,汉⾼祖临终前天下本已定安,然而刘邦仍嘱咐周 ![]() 《左传》说“:百官总己以听于宰相。”宰相如果不是腹心之臣,天子怎能把天下大事委托给他管理,而且三年不对他产生怀疑呢?《左传》还说:“五载一巡狩。”如果天子无心腹之臣,在他五年一度的例行出巡时,怎能放心抛开千里之外的京城。又要谁来为他守护京城呢?现在一家中必有宗老,一介寒士必有密友,借以开启心 ![]() ![]() ![]() ![]() ![]() 宰相韩琦看到苏洵的文章后十分赞赏,并将此文章奏报到朝廷,苏洵因此被召试舍人院,但他以有病为由没有到任。于是又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郞。当时正赶上太常修撰建隆以来的礼书,故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一起用修礼书,并撰成《太常因⾰礼》一百卷,可惜书成之后,刚刚上奏而没有得到回音,苏询就去世了。皇帝特意赐绸、银二百给他家里,但其子苏轼辞退了所赐之钱,只求赠官,因此皇帝特赠苏洵为光禄寺丞,并敕令有关部门用船将苏洵的遗体运回四川。苏洵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文同字与可,梓州梓潼人,是汉代文翁的后裔,四川人仍以“石室”称其家。文同方口秀眉,以学问著称于世, ![]() ![]() ![]() ![]() 崔公度曾经和文同一起同任过馆职,在京都南面遇见了文同,两人都没有说话,等到将要分别,文同只是说“:明天你还来吗?我要与你话。”崔公度把“话”听成了“画”,以为文同要给他画。第二天再往,文同对他说:“我要与你话。”说完左右查看,好像怕有人听到的样子。崔公度方才恍然大悟,知道文同将要对他有话说,并不是要给他画。文同说:“我听到人们传说人如果平时不 ![]() |
上一章 宋史 下一章 ( → ) |
武王小说网提供脱脱、阿鲁图等最新小说宋史无删章节无删减全文阅读,宋史是脱脱、阿鲁图等编写的一部情节文笔俱佳的作品,值得网友完整版阅读,武王小说网最值得网友收藏的无删减小说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