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小说网提供传习录最快更新完整版阅读 |
![]() |
|
武王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传习录 作者:王阳明 | 书号:10244 时间:2017/3/27 字数:10797 |
上一章 录曾省黄人门 下一章 ( → ) | |
〔1〕⻩勉之问:“‘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事事要如此否?”先生曰:“固是事事要如此,须是识得个头脑乃可。义即是良知,晓得良知是个头脑,方无执着。且如受人馈送,也有今⽇当受的,他⽇不当受的。也有今⽇不当受的,他⽇当受的。你若执着了今⽇当受的,便一切受去。执着了今⽇不当受的,便一切不受去。便是适莫。便不是良知的本体。如何唤得做义?” 〔2〕问:“‘思无 ![]() ![]() 〔3〕问道心人心。先生曰:“‘率 ![]() 〔4〕问:“‘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愚的人与之语上尚且不进,况不与之语可乎?”先生曰:“不是圣人终不与语,圣人的心忧不得人人都做圣人;只是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 ![]() 〔5〕一友问:“读书不记得如何?”先生曰:“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6〕问:“‘逝者如斯’是说自家心 ![]() 〔7〕问志士、仁人章。先生曰:“只为世上人都把生⾝命子看得太重,不问当死不当死,定要宛转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却丢去了,忍心害理,何者不为?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过做了千百年的禽兽。学者要于此等处看得明⽩;比⼲、龙逢,只为他看得分明,所以能成就得他的仁。” 〔8〕问:“叔孙武叔毁仲尼,大圣人如何犹不免于毁谤?”先生曰:“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人只贵于自修,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纵然人都毁他,也说他不着;却若浮云掩⽇如何损得⽇的光明。若自己是个象恭⾊庄、不坚不介的,纵然没一个人说他,他的恶意终须一⽇发露。所以孟子说‘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毁誉在外的,安能避得,只要自修何如尔。” 〔9〕刘君亮要在山中坐静。先生曰:“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汝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10〕王汝中、省曾侍坐。先生握扇命曰:“你们用扇。”省曾起对⽇:“不敢。”先生曰:“圣人之学不是这等捆缚苦楚的。不是装做道学的模样。”汝中曰:“观仲尼与曾点言志一章略见。”先生曰:“然。以此章观之,圣人何等宽洪,包含气象。且为师者问志于群弟子,三子皆整顿以对,至于曾点,飘飘然不看那三子在眼,自去鼓起瑟来,何等狂态:及至言志,又不对师之问目,都是狂言。设在伊川,或斥骂起来了。圣人乃复称许他,何等气象。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地,人之才气如何同得。” 〔11〕先生语陆元静曰:“元静少年亦要解五经,志亦好博。但圣人教人,只怕人不简易,他说的皆是简易之规:以今人好博之心观之,却似圣人教人差了。” 〔12〕先生曰:“孔子无不知而作;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此是圣学真⾎脉路。” 〔13〕何廷仁、⻩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侍坐。先生顾而言曰:“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侯璧起而对曰:“珙亦愿立志。”先生曰:“难说不立,未是必为圣人之志耳。”对曰“愿立必为圣人之志。”先生曰:“你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更无不尽: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挂带,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洪初闻时心若未服,听说到不觉悚汗。 〔14〕先生曰;“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15〕一友坐静有见,驰问先生。答曰:“吾昔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坐静;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枯槁之病,或务为玄解妙觉,动人听闻。故迩来只说‘致良知’。良知明⽩,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练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学问头脑。我这个话头,自滁州到今,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医经折肱,方能察人病理。” 〔16〕一友问:“功夫 ![]() ![]() 〔17〕又曰:“功夫不是透得这个真机,如何得他充实光辉?若能透得时,不由你聪明知解接得来。须 ![]() 〔18〕先生曰:“‘天命之谓 ![]() ![]() ![]() ![]() 〔19〕问:“如何道即是教?”曰:“道即是良知: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还他是,非的还他非,是非只依着他,更无有不是处,这良知还是你的明师。”问:“‘不睹不闻’是说本体,‘戒慎恐惧’是说功夫否?”先生曰:“此处须信得本体原是不睹不闻的,亦原是戒慎恐惧的,戒慎恐惧不曾在不睹不闻上加得些子。见得真时,便谓戒慎恐惧是本体,不睹不闻是功夫亦得。” 〔20〕问:“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先生曰:“良知原是知昼知夜的。”又间:“人睡 ![]() ![]() 〔21〕又曰:“良知在夜气发的方是本体,以其无物 ![]() 〔22〕先生曰:“仙家说到虚,圣人岂能虚上加得一毫实?佛氏说到无,圣人岂能无上加得一毫有?但仙家说虚,从养生上来,佛氏说无从出离生死苦海上来,却于本体上加却这些子意思在,便不是他虚无的本⾊了,便于本体有障碍。圣人只是还他良知的本⾊更不着些子意在。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未尝作得天的障碍。圣人只是顺其良知之发用,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起于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碍?” 〔23〕或问:“释氏亦务养心,然要之不可以治天下,何也?”先生曰:“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释氏却要尽绝事物,把心看做幻相,渐⼊虚寂去了;与世间若无些子 ![]() 〔24〕或问:“异端。”先生曰:“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 〔25〕先生曰:“孟子不动心与告子不动心,所异只在毫厘间。告子只在不动心上着功,孟子便直从此心原不动处分晓。心之本体原是不动的:只为所行有不合义便动了。孟子不论心之动与不动,只是‘集义’,所行无不是义,此心自然无可动处。若告子只要此心不动,便是把捉此心,将他生生不息之 ![]() 〔26〕又曰:“告子病源,从 ![]() ![]() ![]() ![]() ![]() ![]() ![]() 〔27〕朱本思问:“人有虚灵,方有良知。若草、木、瓦、石之类,亦有良知否?”先生曰:“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 〔28〕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一时明⽩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9〕问:“大人与物同体,如何《大学》又说个厚薄?”先生曰:“惟是道理自有厚薄。比如⾝是一体,把手⾜捍头目,岂是偏要薄手⾜,其道理合如此。禽兽与草木同是 ![]() ![]() ![]() ![]() 〔30〕又曰:“目无体,以万物之⾊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 ![]() 〔31〕问:“天寿不贰:”先生曰:“学问功夫,于一切声利、嗜好,俱能脫落殆尽,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便于全体有末融释处。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命 ![]() ![]() 〔32〕一友问:“ ![]() ![]() ![]() 〔33〕一友问功夫不切。先生曰:“学问功夫,我已曾一句道尽,如何今⽇转说转远,都不着 ![]() 〔34〕或问至诚前知。先生曰:“诚是实理,只是一个良知。实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其萌动处就是几。诚神几曰圣人。圣人不贵前知;祸福之来,虽圣人有所不免,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良知无前后,只知得见在的几,便是一了百了。若有个前知的心,就是私心,就有趋避利害的意。邵子必于前知,终是利害心未尽处。” 〔36〕先生曰:“无知无不知,本体原是如此。譬如⽇未尝有心照物,而自无物不照,无照无不照,原是⽇的本体。良知本无知,今却要有知,本无不知,今却疑有不知,只是信不及耳。” 〔37〕先生曰:“‘惟天下之圣,为能聪明睿知’,旧看何等玄妙,今看来原是人人自有的;耳原是聪,目原是明,心思原是睿知,圣人只是一能之尔,能处正是良知。众人不能,只是个不致知。何等明⽩简易!” 〔38〕问:“孔子所谓远虑,周公夜以继⽇,与将 ![]() ![]() ![]() ![]() ![]() ![]() ![]() ![]() ![]() 〔39〕问:“‘一⽇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朱子作效验说,如何?”先生曰:“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功夫不重效验。仁者以万物为体:不能一体,只是己私未忘。全得仁体,则天下皆归于吾仁,就是八荒皆在我闼意:天下皆与;其仁亦在其中。如‘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亦只是自家不怨,如‘不怨天,不尤人’之意;然家邦无怨于我,亦在其中,但所重不在此。” 〔40〕问:“孟子‘巧力圣智’之说,朱子云:‘三子力有余而巧不⾜。’何如?”先生曰:“三子固有力亦有巧。巧、力实非两事,巧亦只在用力处,力而不巧,亦是徒力。三子譬如 ![]() ![]() 〔41〕先生曰:“‘先天而天弗违’,天即真知也。‘后天而奉天时’,良知即天也。” 〔42〕“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又曰:“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巧处则存乎其人。” 〔43〕“圣人之知,如青天之⽇,贤人如浮云天⽇,愚人如 ![]() 〔44〕问:“知譬⽇, ![]() ![]() ![]() ![]() ![]() 〔45〕问:“圣人生知、安行是自然的,如何有甚功夫?”先生曰:“知、行二字,即是功夫,但有浅深难易之殊耳。良知原是精精明明的。如 ![]() ![]() 〔46〕问:“乐是心之本体,不知遇大故于哀哭时,此乐还在否?”先生曰:“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是乐也;本体未尝有动。” 〔47〕问:“良知一而已,文王作彖,周公系爻,孔子赞《易》,何以各自看理不同?”先生曰:“圣人何能拘得死格,大要出于良知同,便各为说何害?且如一园竹,只要同此忮节,便是大同:若拘定枝枝节节,都要⾼下大小一样,便非造化妙手矣。汝辈只要去培养良知:良知同,更不妨有异处。汝辈若不肯用功,连笋也不曾 ![]() 〔48〕乡人有⽗子讼狱请诉于先生,侍者 ![]() ![]() ![]() ![]() ![]() 〔49〕先生曰:“孔子有鄙夫来问,未尝先有知识以应之,其心只空空而已:但叩他自知的是非两端,与之一剖决,鄙夫之心便已了然。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来天则,虽圣人聪明,如何可与增减得一毫?他只不能自信,夫子与之一剖决,便已竭尽无余了。若夫子与鄙夫言时,留得些子知识在,便是不能竭他的良知,道体即有二了。” 〔50〕先生曰:“‘烝烝乂,不格 ![]() ![]() ![]() ![]() ![]() ![]() ![]() 〔51〕先生曰:“古乐不作久矣:今之戏子,尚与古乐意思相近。”未达,请问。先生曰:“‘韶’之九成,便是舜的一本戏子;‘武’之九变,便是武王的一本戏子。圣人一生实事,俱播在乐中,所以有德者闻之,便知他尽善、尽美与尽美未尽善处。若后世作乐,只是做些词调,于民俗风化绝无关涉,何以化民善俗!今要民俗反朴还淳,取今之戏子,将妖 ![]() ![]() ![]() 〔52〕先生曰:“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 〔53〕“孔子气魄极大,凡帝王事业,无不一一理会,也只从那心上来:譬如大树有多少枝叶,也只是 ![]() ![]() 〔54〕“人有过,多于过上用功,就是补甑,其流必归于文过。” 〔55〕“今人于吃饭时,虽无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56〕“琴、瑟、简编,学者不可无,盖有业以居之,心就不放。” 〔57〕先生叹曰:“世间知学的人,只有这些病痛打不破,就不是善与人同。”崇一曰:“这病痛只是个好⾼不能忘己尔。” 〔58〕问:“良知原是中和的,如何却有过、不及?”先生曰:“知得过、不及处,就是中和。” 〔59〕“‘所恶于上”是良知,‘毋以使下”即是致知。” 〔60〕先生曰:“苏秦、张仪之智,也是圣人之资。后世事业文章,许多豪杰名家,只是学得仪、秦故智。仪、秦学术善揣摸人情,无一些不中人肯綮,故其说不能穷。仪、秦亦是窥见得良知妙用处,但用之于不善尔。” 〔61〕或问未发已发。先生曰:“只缘后儒将未发已发分说了。只得劈头说个无未发已发,使人自思得之。若说有个已发未发,听者依旧落在后儒见解。若真见得无未发已发,说个有未发已发,原不妨。原有个未发已发在”问曰:“未发未尝不和。已发未尝不中。譬如钟声,未扣不可谓无,即扣不可谓有。毕竟有个扣与不扣,何如”?先生曰:“未扣时原是惊天动地。即扣时也只是寂天默地” 〔62〕问:“古人论 ![]() ![]() ![]() ![]() ![]() ![]() ![]() ![]() 〔63〕先生曰:“用功到精处,愈着不得言语,说理愈难。若着意在精微上,全体功夫反蔽泥了。” 〔64〕杨慈湖不为无见,又着在无声无臭上见了。” 〔65〕人一⽇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只是人不见耳。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作,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中以前,礼仪 ![]() ![]() 〔66〕薛尚谦,邹谦之,马子萃,王汝止待坐。因叹先生自征宁藩以来,天下谤议益众。请各言其故。有言先生功业势位⽇隆,天下忌之者⽇众。有言先生之学⽇明故为宋儒争是非者亦⽇博。有言先生自南都以后,同志信从者⽇众,而四方排阻者⽇力。先生曰:“诸君之言,信皆有之。但吾一段自知处,诸君俱未道及耳”诸友请问。先生曰:“我在南都已前,尚有些子乡愿的意思在。我今信得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着些覆蔵。我今才做得个狂者的 ![]() 〔67〕先生锻炼人处,一言之下, ![]() 〔68〕癸末舂,邹谦之来越问学,居数⽇,先生送别于浮峰。是夕与希渊诸友移舟宿延寿寺,秉烛夜坐,先生慨怅不已,曰:“江涛烟柳,故人倏在百里外矣!”一友问曰:“先生何念谦之之深也?”先生曰:“曾子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若谦之者良近之矣。” 〔69〕丁亥年九月,先生起复征思田,将命行时,德洪与汝中论学;汝中举先生教言:“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德洪曰:“此意如何?”汝中曰:“此恐未是究竟话头: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亦是无善、无恶的物矣。若说意有善、恶,毕竟心体还有善、恶在。”德洪曰:“心体是‘天命之 ![]() ![]() ![]() ![]() ![]() ![]() ![]() |
上一章 传习录 下一章 ( → ) |
武王小说网提供王阳明最新小说传习录无删章节无删减全文阅读,传习录是王阳明编写的一部情节文笔俱佳的作品,值得网友完整版阅读,武王小说网最值得网友收藏的无删减小说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