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小说网提供战争风云(1939-1941)最快更新完整版阅读 |
![]() |
|
武王小说网 > 军事小说 > 战争风云(1939-1941) 作者:赫尔曼·沃克 | 书号:43037 时间:2017/10/30 字数:8391 |
上一章 章九十四第 下一章 ( → ) | |
向莫斯科进军(摘自《失去了的世界帝国》) “巴巴罗沙”侵苏计划的地理形势 在战争中,胜败就是一切,而德国战败了。战败使它在场战上的历次胜利黯然失⾊。它的敌人没有取得过象它一样的胜利,而是在最后以人的数量和机械装备的优势 ![]() 打败仗也很自然地使战败者对自己的军事行动产生怀疑。因此,我们的军事历史家,很遗憾地包括德国名将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瓦尔利蒙等在內,都普遍认为我们⼊侵俄国的计划是“模糊不清的”、“拼凑起来的”或“没有战略目的的”这种历史 ![]() ![]() 我自己曾被派在马克斯将军的参谋部临时工作过,在一九四○年秋冬两季,这个参谋部曾经作出关于⼊侵苏联的最初军事计划,后来又起草了作战方案。所以我是一开始就参与其事的人。这个方案不论从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动用人力和物力的数量以及大巨的政治赌注上来说,都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从细节上说,巴巴罗沙是极其复杂的,几乎不是任何个人的智力所能掌握的,但从整体的轮廓来说,这又是一个很简单的计划。它的优点和力量就在这里。它有可靠的地理、经济和军事实际的依据,任何战争都不可避免地要担一定的风险。在这个前提下,这是一个稳健的计划。 请读者稍稍花点儿时间研究一下我绘制的很简单的地图。以后我在叙述作战过程时,还将提供四十几张从档案里找到的军事形势图。现在扼要说明一下巴巴罗沙袭击计划的內容。 第一线是我们主要劲使的地方,是在波兰的出发线。全线自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脉,自北至南,共长约五百英里(此外还从罗马尼亚采取防守措施,目的在保护普洛耶什蒂油田)。 第三线是我们的目标。从⽩海的阿尔汉格尔向南到喀山,再沿伏尔加河到里海,全长几乎两千英里。其最远目标,离出发点约一千二百英里。 第二线是我们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到达的最远的地方。这条线从芬兰湾的列宁格勒经莫斯科到黑海的克里米亚,差一点没有到顿河的罗斯托夫。全线长近一千二百英里,离出发点六百多英里。因此,表面看来我们是被俄国人阻止在半途上,但实际并不如此,我们是战斗到最后一分钟才停止前进的。 进攻的概念 一九四一年舂,我们的报情部门报告,红军正在西边靠近把波兰分割为二的线上集结。斯拉夫军队威胁 ![]() 但斯大林的军队的威胁 ![]() ![]() 为他准备放弃他在俄罗斯广阔上地上调动军队的极有利条件,而把红军集中在我们能够迅速予以粉碎 ![]() ![]() ![]() 巴巴罗沙的战略目的是在夏季对苏维埃家国发动一次粉碎 ![]() 在作战方面,我们希望同时发动三次大巨的闪电突击,两次在沼泽地带以北,一次在其南,以突破西部边境的纵深防御,然后用几个星期的时间,包围并肃清已被打散的军队。这样,红军的大量主力几乎一开始就会被消灭。 这些是我们估计能够做到的,但也知道事情并不就此完了。我们完全知道,敌人会在莫斯科与边境之间保存大量的后备军力,他们会在一定的地方挖战壕,固守下来。我们也知道顽強的斯拉夫人在保卫自己的祖国时,战斗力最強。所以我们预期并计划在七月上旬,也许在第聂伯-德维纳线以外地区发动第二次的中路大战役,包围并消灭这些后备军力。最后,当打到列宁格勒-莫斯科-塞瓦斯托波尔线以后,我们还准备遭遇俄国人的最后一次抵抗,包括首都以及苏联这个脊柱地区其他大工业城市的自发 ![]() ![]() 当然这是一项困难的任务,一次冒险的博赌。场战是苏联本土,在一头长五百英里、另一头长一千七百英里这样一大片漏斗状的土地上。漏斗向北的斜坡是从波罗的海到⽩海一线,向南的斜坡则是从喀尔巴阡山脉到黑海。我们的兵力必须在单调而无边无际的俄罗斯平原上扇形展开,越向前进, ![]() ![]() 英译者按:按照隆的观点,德国参谋部攻击其他家国的计划总是防御 ![]() ![]() 切馅饼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巴巴罗沙计划一开始就打响了。在整个前线上我们取得了突然袭击的效果。这些成就将给战争史留下极大的奇迹。古德里安写的书里记载着,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周围的德国炮兵怎样静静地等待着在黎明前对毫无疑心的布尔什维克开始烈猛的炮击,望着俄国最后一次供应列车忠实地离开苏联境內进⼊波兰我们的占领区。没有比这更清楚地说明斯大林和他忠实的信徒们怎样受到元首机敏的政策的愚弄。西方作家现在把这次突然袭击叫作“背信弃义的进攻”好象在生死斗争的开始,德国还能顾得上遵守室內游戏的清规戒律。 一步占先以后,巴巴罗沙按原计划继续进行。德国空军发现了地面上苏联庞大的第一线空军,就在几小时內把它消灭⼲净。在步兵 ![]() ![]() 两个星期后,沿着通向莫斯科的主要公路三分之二的地方,第二个大巨的装甲兵包围圈在斯摩棱斯克附近合围;在北线,我们占领了波罗的海家国,把波罗的海变成德国內湖,并继续通过荒野地区迅速到达列宁洛勒附近。伦斯德速加 ![]() ![]() 当然,这样大规模的进军,必然有人员的伤亡和物资武器等的损耗,所以接着是停战休整到八月份。有些作家声称这次休整是“因犹豫不决而贻误了全局”但显然他们对后勤工作一无所知。休整是我们原来计划的一部分。一点也不是犹像不决,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打了胜仗的德军国队在胜利的奋兴中喜气洋洋,重新集合,重新装备,这情景,当时的老战士现在一想起来还 ![]() ![]() 作为一个 ![]() ![]() 希特勒扳着手指算着,他那臃肿、不健康的脸上带着喜悦的微笑,苍⽩的双颊因胜利而略显一点 ![]() ![]() 评论 坐在扶手椅子上⾼谈战略很容易,可以放马后炮,而且不负责任,但是没有人会真正重视这些战略家是怎样想的。战争已经结束,没有什么事还要听取他们的意见来作决定,他们不过消耗一些不值钱的纸张和墨⽔而已。可是在胜负末定之前,每一个战争的决定都牵涉到无数士兵的生命,甚至也许还影响到家国的存亡。经过一段长时间以后,不加思索就把当时参加实际工作的军事人员的判断一笔抹煞是很不明智的。但是,在关于巴巴罗沙计划的评论中,很少有人加这份小心。 对于我们这场战争,三个错误的批评是经常不断出现的,它们之间互相矛盾,但这并不妨碍评论家们用其中一个、两个或全部三个观点。他们提出的论据是: 第一,不管取得多少次军事上的胜利,我们⼊侵苏联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只有在欧洲的一小块土地、人口只有八千万的德国,要想 ![]() 第二,希特勒残酷对待俄国居民是愚蠢的,要不然的话,他们可能双手 ![]() ![]() ![]() ![]() ![]() 第三,这个计划犯了军事上的通病,就是追求领土和经济利益,而不是集中力量消灭敌人的武装力量。 好吧。对第一点,我的答复是:你从世界地图上看,象英国这么个小岛,人口只有三、四千万,是不可能统治人口近五亿的南非、印度、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但不管怎样,英国很长时期都统治着这些地区。不仅如此,这些领地都在数千里以外,不与英国接壤,只有海上航运一线相连。苏联相反,与德国陆运相联,直接在我们大炮 ![]() 这些评论家忘了,苏联是由一个小小的极端主义布尔什维克 ![]() ![]() 第二条论点当然是与第一条矛盾的。如果无论如何我们无法 ![]() ![]() 历史已经到达一个转折点,欧亚陆大上只剩下两个工业強国,只有两个。他们互相对峙,他们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命意识形态而奋斗。如果布尔什维克得到胜利,我们知道德国就必定灭亡;如果德国国社 ![]() ![]() 绿⽪卷宗 绿⽪卷宗是戈林导领下的东线经济参谋部所拟订的关于服征俄国后进行经济剥削的总政策的指示,在这个卷宗上做的文章已经不少了。在纽伦堡审判中,我确认我没有参与这个行政计划的起草,因为我的主要责任在作战方面。 绿⽪卷宗的建议不用说是很毒辣的,它存心要让几千万俄国人饿死。戈林承认了这一些,文件都已列⼊记录,所以想否认它是愚蠢的。想证明绿⽪卷宗是“附合道德标准的”既无意义,亦没有什么好处。但是,做一些军事 ![]() 绿⽪卷宗计划是以明显的地理情况作为依据的。南俄“黑土带”地区的粮食不仅供应它本⾝以及本地区的工业需要,而且供应北方的整个工业区的需要。北俄从来就是一个低产贫困的地区,由于气候不良和土壤贫瘠造成长期粮食不⾜。绿⽪卷宗建议搜括南方的⾕类、⾁、煤、油料、脂肪以及工业产品,以便维持我们前方队部的需要及缓和国內的供应紧张。计划对南部的斯拉夫人留下最低限度的热量需要,以便他们能继续从事生产。但德国依靠俄国农产品的需要量既然这样大,自然会造成大范围的粮食不⾜。北俄地区人口的锐减被认为是一个必然的后果。 也许,我们对俄国的统治计划,与国美人灭绝红印第安 人、把他们在世上最肥沃的土地抢走比起来,就更不“道德”也许,我们缺少西班牙人掠夺墨西哥和南美洲、毁灭 ![]() 我们德国人从来就缺乏盎格鲁-撒克逊人那种特殊才能,不会给自私心披上虔诚的道德外⾐。我们的心口如一使 ![]() ![]() ![]() 按照上面的这些观点,认为我们必须厚待乌克兰人或其他斯拉夫人,以便他们帮助我们来推翻他们的共产 ![]() ![]() ![]() 最后必须指出,由于我们没有能够服征苏联,所以绿⽪卷宗的统治计划始终没有成为现实,它不过是一个不能执行的假设 ![]() 英译者按:隆对这个也许是写在纸上的最忍残的统治计划绿⽪卷宗所作的哲理辩解,对一般国美读者来说无疑是不能接受的。然而,我还是读了这一段以后才下决心翻译《失去了的世界帝国》的。 向南迂回 主要是 ![]() 这些对“向南迂回”的批评是有很多漏洞的。首先,在第聂伯以东完成对基辅的袋形包围是人类历史上最大一次地面军事行动的胜利。在一次打击中,德军击毙或俘虏的军队和装备,几乎相当于德军开始⼊侵苏联时全部军力的一半!把这样大巨胜利一笔抹煞,说成是“战术上的牵制攻击”当然是不对的。由于这次胜利,我们巩固地获得了南俄的财富,使我们在以后的几年能够继续打下去并几乎打胜。我们获得了粮仓、工业基地和燃料储备,这是德国人长期以来所追求的,是阿道夫-希特勒政策的全部核心。 的确,克劳塞维兹说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消灭敌人的武装力量,而不是去赢得领土或经济上的利益。但大受批评的”向南迂回”也取得了消灭敌人武装力量的大巨成就。 万一南线的敌军突围而出,并在侧翼攻击我们呢?即使我们消灭了莫斯科正面的敌军,占领了首都,我们的处境能比拿破仑好一些吗?拿破仑基本上采用了古德里安的战略,在莫斯科攻取“战局的重心”问题是,他到达那里以后,人马缺粮,左右侧翼又受到威胁,呆了一个时期,无路可走,只有撤退,最后落得一个悲惨结局。 我们这些制定巴巴罗沙计划并注视它的发展的人,手头少不了一本克劳塞维兹的《回忆录》。如果说在一九四一年可怕的冬天德军国队巩固住了阵地,其主要理由是因为我们没有重复拿破仑的错误。至少我们攫取了南方,这支持了我们,使我们有希望继续作战。当古德里安到“狼⽳”来议抗“向南迂回”的计划时,希特勒对他说,将领们对战争的经济方面都很无知,他说的是冷酷的真理。他们象受捧的运动员一样,只关心显示自己的技能,而让别人去 ![]() 认为中路攻势被削弱了的论点,由于古德里安完成南线的任务以后回到北线取得九、十月的可观的胜利这一简单的事实,论据本⾝也削弱了。在这次九、十月的战斗中,我们并没有什么地方特别显得被削弱。 我在其他场合曾经毫不含糊地指出希特勒因不是职业军人而犯下的错误,其中有些造成了灾难,但“向南迂回”是一个稳健的、必要的而且成功的行动。 指向克里姆林宮的尖顶 中路和北路的红军残余又吃了败仗,狼狈地向俄罗斯的望不到边的大地后撤,成批成批地被俘,更多的是成批成批地丢弃坦克和武器,在夜间穿过我们的包围圈溜走。在北路,我们的全部目标都已达到,只是没有打下列宁格勒。列宁格勒被围九百天,濒于绝望和几乎毁灭的境地。波罗的海沿海已经归属我们,所以能从海上供应北路的军需,并与我们的芬兰盟国在军事行动上保持联系。在南路,我们围攻了克里米亚,迅速向⾼加索油田 ![]() ![]() 斯大林留在莫斯科,发表了绝望挣扎的演说,动员妇女儿童在即将来到的我军通路上挖沟。俄罗斯中部平原正开始降雪。秋天泥泞的季节也已从九月开始。天知道在这种条件下,进军是多么困难,但我们照样前进了。从来没有一个军队在更大的困难下显示出比我们更大的力量和更⾼的士气。从最⾼的将领到最下层的士兵都焕发着无比的热情。德意志民族在元首的导领下,走过了九年难以置信的道路,现在又穿过积雪泥泞的荒野,在那映着低垂寒冷的红⽇的、朦胧的俄罗斯地平线上,道路的终点已经在望。我们先头的巡逻队部已经看到了克里姆林宮尖顶。世界帝国终于呈现在德国人面前,唾手可得了。 英译者按:冯-隆将军对希特勒的巴巴罗沙整个计划的执行采取宽宏态度,大概是由于他参与了该计划的制订,并在当时受到希特勒的眷 ![]() |
上一章 战争风云(1939-1941) 下一章 ( → ) |
武王小说网提供赫尔曼·沃克最新小说战争风云(1939-1941)无删章节无删减全文阅读,战争风云(1939-1941)是赫尔曼·沃克编写的一部情节文笔俱佳的作品,值得网友完整版阅读,武王小说网最值得网友收藏的无删减小说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