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小说网提供资治通鉴最快更新完整版阅读 |
![]() |
|
武王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 书号:10116 时间:2017/3/25 字数:47670 |
上一章 四十二纪唐 下一章 ( → ) | |
起旃蒙大荒落二月,尽強圉协洽,凡二年有奇。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中 ◎ 神龙元年乙巳,公元七零五年 二月,辛亥,帝帅百官诣上 ![]() 甲寅,复国号曰唐。郊庙、社稷、陵寝、百官、旗帜、服⾊、文字皆如永淳以前故事。复以神都为东都,北都为并州,老君为玄元皇帝。 乙卯,凤阁侍郞、同平章事韦承庆贬⾼要尉;正谏大夫、同平章事房融除名,流⾼州;司礼卿崔神庆流钦州。杨再思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西京留守。 太后之迁上 ![]() ![]() ![]() 甲子,立妃韦氏为皇后,赦天下。追赠后⽗玄贞为上洛王、⺟崔氏为妃。左拾遗贾虚己上疏,以为:“异姓不王,古今通制。今中兴之始,万姓喁喁以观陛下之政;而先王后族,非所以广德美于天下也。且先朝赠后⽗太原王,殷鉴不远,须防其渐。若以恩制已行,宜令皇后固让,则益增谦冲之德矣。”不听。 初,韦后生邵王重润、长宁、安乐二公主,上之迁房陵也,安乐公主生于道中,上特 ![]() ![]() ![]() ![]() ![]() ![]() ![]() ![]() ![]() 先是,胡僧慧范以妖妄游权贵之门,与张易之兄弟善,韦后亦重之。及易之诛,复称慧范预其谋,以功加银青光禄大夫,赐爵上庸县公,出⼊宮掖,上数微行幸其舍。彦范复表言慧范执左道以 ![]() 初,武后诛唐宗室,有才德者先死,惟吴王恪之子郁林侯千里褊躁无才,又数献符瑞,故独得免。上即位,立为成王,拜左金吾大将军。武后所诛唐诸王、妃、主、驸马等,皆无人葬埋,子孙或流窜岭表,或拘囚历年,或逃匿民间,为人佣保。至是,制州县求访其柩,以礼改葬,追复官爵,召其子孙,使之承袭,无子孙者为择后置之。既而宗室子孙相继而至,皆召见,涕泣舞蹈,各以亲疏袭爵拜官有差。 二张之诛也,洛州长史薛季昶谓张柬之、敬晖曰:“二凶虽除,产、禄犹在,去草不去 ![]() 上女安乐公主适三思子崇训。上官婉儿者,仪之女孙也,仪死,没⼊掖庭,辩慧善属文,明习吏事。则天 ![]() ![]() ![]() 张柬之等数劝上诛诸武,上不听。柬之等曰:“⾰命之际,宗室诸李,诛夷略尽;今赖天地之灵,陛下返正,而武氏滥官僭爵,按堵如故,岂远近所望 ![]() ![]() ![]() ![]() 上数微服幸武三思第,监察微史清河崔皎密疏谏曰:“国命初复,则天皇帝在西宮,人心犹有附会;周之旧臣,列居朝廷,陛下奈何轻有外游,不察豫且之祸!”上 ![]() ![]() 丙寅,以太子宾客武三思为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 左散骑常侍谯王重福,上之庶子也;其妃,张易之之甥。韦后恶之,谮于上曰:“重润之死,重福为之也。”由是贬濮州员外刺史,又改均州刺史,常令州司防守之。 丁卯,以右散骑常侍定安王武攸暨为司徒、定王。 辛未,相王固让太尉及知政事,许之;又立为皇太弟,相王固辞而止。 甲戌,以国子祭酒始平祝钦明同中书门下三品,⻩门侍郞、知侍中事韦安石为刑部尚书,罢知政事。 丁丑,武三思、武攸暨固辞新官爵及政事,许之,并加开府仪同三司。 立皇子义兴王重俊为卫王,北海王重茂为温王,仍以重俊为洛州牧。 三月,甲申,制:“文明已来破家子孙皆复旧资廕,唯徐敬业、裴炎不在免限。” 丁亥,制:“酷吏周兴、来俊臣等,已死者追夺官爵,存者皆流岭南恶地。” 己丑,以袁恕己为中书令。 以安车征安平王武攸绪于嵩山,既至,除太子宾客;固请还山,许之。 制:“枭氏、蟒氏皆复旧姓。” 术士郑普思、尚⾐奉御叶静能皆以妖妄为上所信重,夏,四月,墨敕以普思为秘书监,静能为国子祭酒。桓彦范、崔玄固执不可,上曰:“已用之,无容遽改。”彦范曰:“陛下初即位,下制云:‘政令皆依贞观故事。’贞观中,魏征、虞世南、颜师古为秘书监,孔颖达为国子祭酒,岂普思、静能之比乎!”庚戌,左拾遗李邕上疏,以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 上即位之⽇,驿召魏元忠于⾼要;丁卯,至都,拜卫尉卿、同平章事。 甲戌,以魏元忠为兵部尚书,韦安石为吏部尚书,李怀远为右散骑常侍,唐休璟为辅国大将军,崔玄检校益府长史,杨再思检校杨府长史,祝钦明为刑部尚书,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元忠等皆以东宮旧僚褒之也。乙亥,以张柬之为中书令。 戊寅,追赠故邵王重润为懿德太子。 五月,壬午,迁周庙七主于西京崇尊庙。制:“武氏三代讳,奏事者皆不得犯。” 乙酉,立太庙、社稷于东都。 以张柬之等及武攸暨、武三思、郑普思等十六人皆为立功之人,赐以铁券,自非反逆,各恕十死。 癸巳,敬晖等帅百官上表,以为:“五运迭兴,事不两大。天授⾰命之际,宗室诛窜殆尽,岂得与诸武并封!今天命惟新,而诸武封建如旧,并居京师,开辟以来未有斯理。愿陛下为社稷计,顺遐迩心,降其王爵,以安內外。”上不许。 敬晖等畏武三思之谗,以考功员外郞崔湜为耳目,伺其动静。湜见上亲三思而忌晖等,乃悉以晖等谋告三思,反为三思用;三思引为中书舍人。湜,仁师之孙也。 先是,殿中侍御史南⽪郑愔谄事二张,二张败,贬宣州司士参军,坐赃,亡⼊东都,私谒武三思。初见三思,哭甚哀,既而大笑。三思素贵重,甚怪之,愔曰:“始见大王而哭,哀大王将戮死而灭族也。后乃大笑,喜大王之得愔也。大王虽得天子之意,彼五人皆据将相之权,胆略过人,废太后如反掌。大王自视势位与太后孰重?彼五人⽇夜切齿, ![]() 三思与韦后⽇夜谮晖等,云“恃功专权,将不利于社稷。”上信之。三思等因为上画策:“不若封晖等为王,罢其政事,外不失尊宠功臣,內实夺之权。”上以为然。甲午,以侍中齐公敬晖为平 ![]() ![]() ![]() ![]() ![]() ![]() 五王之请削武氏诸王也,求人为表,众莫肯为。中书舍人岑羲为之,语甚 ![]() 易州刺史赵履温,桓彦范之 ![]() 上嘉宋璟忠直,屡迁⻩门侍郞。武三思尝为事属璟,璟正⾊拒之曰:“今太后既复子明辟,王当以侯就第,何得尚⼲朝政!独不见产、禄之事乎?” 以韦安石兼检校中书令,魏元忠兼检校侍中,又以李湛为右散骑常侍,赵承恩为光禄卿,杨元琰为卫尉卿。 先是,元琰知三思浸用事,请弃官为僧,上不许。敬晖闻之,笑曰:“使我早知,劝上许之,髡去胡头,岂不妙哉!”元琰多须,类胡,故晖戏之。元琰曰:“功成名遂,不退将危。此乃由衷之请,非徒然也。”晖知其意,瞿然不悦。及晖等得罪,元琰独免。 上官婕妤劝韦后袭则天故事,上表请天下士庶为出⺟服丧三年,又请百姓年二十三为丁,五十九免役,改易制度以收时望。制皆许之。 癸卯,制:降诸武,梁王三思为德静王,定王攸暨为乐寿王,河內王懿宗等十二人皆降为公,以厌人心。 甲辰,以唐休璟为左仆 ![]() ![]() 六月,壬子,以左骁卫大将军裴思说充灵武军大总管,以备突厥。 癸亥,命右仆 ![]() 先是,仆 ![]() ![]() ![]() 又以韦安石为中书令,魏元忠为侍中,杨再思检校为中书令。 丁卯,祔孝敬皇帝于太庙,号义宗。 戊辰,洛⽔溢,流二千馀家。 秋,七月,辛巳,以太子宾客韦巨源同中书门下三品,西京留守如故。 特进汉 ![]() 河南、北十七州大⽔。八月,戊申,以⽔灾求直言。右卫骑曹参军西河宋务光上疏,以为:“⽔ ![]() ![]() ![]() 壬戌,追立妃赵氏为恭皇后,孝敬皇帝妃裴氏为哀皇后。 九月,壬午,上祀昊天上帝、皇地礻氏于明堂,以⾼宗配。 初,上在房陵,州司制约甚急;刺史河东张知謇、灵昌崔敬嗣独待遇以礼,供给丰赡,上德之,擢知謇自贝州刺史为左卫将军,赐爵范 ![]() 改葬上洛王韦玄贞,其仪皆如太原王故事。 癸巳,太子宾客、同中书门下三品韦巨源罢为礼部尚书,以其从⽗安石为中书令故也。 以左卫将军上邽纪处讷兼检校太府卿,处讷娶武三思之 ![]() 冬,十月,命唐休璟留守京师。 癸亥,上幸龙门;乙丑,猎于新安而还。 辛未,以魏元忠为中书令,杨再思为侍中。 十一月,戊寅,群臣上皇帝尊号曰应天皇帝,皇后曰顺天皇后。壬午,上与后谒谢太庙,赦天下;相王、太平公主加实封,皆満万户。 己丑,上御洛城南楼,观泼寒胡戏。清源尉吕元泰上疏,以为“谋时寒若,何必裸⾝挥⽔,鼓舞衢路以索之!”疏奏,不纳。 壬寅,则天崩于上 ![]() 上居谅 ![]() ![]() ![]() 十二月,丁卯,上始御同明殿见群臣。 太后将合葬乾陵,给事中严善思上疏,以为:“乾陵玄宮以石为门,铁锢其 ![]() 是岁,户部奏天下户六百一十五万,口三千七百一十四万有畸。 ◎ 神龙二年丙午,公元七零六年 舂,正月,戊戌,以吏部尚书李峤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侍郞于惟谦同平章事。 闰月,丙午,制:“太平、长安、安乐、宜城、新都、定安、金城公主并开府,置官属。” 武三思以敬晖、桓彦范、袁恕己尚在京师,忌之,乙卯,出为滑、洺、豫三州刺史。 赐閺乡僧万回号法云公。甲戌,以突骑施酋长乌质勒为怀德郡王。 二月,乙未,以刑部尚书韦巨源同中书门下三品,仍与皇后叙宗族。 丙申,僧慧范等九人并加五品阶,赐爵郡、县公;道士史崇恩等三人加五品阶,除国子祭酒,同正;叶静能加金紫光禄大夫。 选左、右台及內外五品以上官二十人为十道巡察使,委之察吏抚人,荐贤直狱,二年一代,考其功罪而进退之。易州刺史魏人姜师度、礼部员外郞马怀素、殿中侍御史临漳源乾曜、监察御史灵昌卢怀慎、卫尉少卿滏 ![]() 三月,甲辰,中书令韦安石罢为户部尚书;户部尚书苏瑰为侍中、西京留守。瑰,颋之⽗也。唐休璟致仕。 初,少府监丞弘农宋之问及弟兗州司仓之逊皆坐附会张易之贬岭南,逃归东都,匿于友人光禄卿、驸马都尉王同皎家。同皎疾武三思及韦后所为,每与所亲言之,辄切齿。之逊于帘下闻之,密遣其子昙及甥校书郞李悛告三思, ![]() ![]() ![]() ![]() ![]() 武三思与韦后⽇夜谮敬晖等不已,复左迁晖为朗州刺史,崔玄为均州刺史,桓彦范为亳州刺史,袁恕己为郢州刺史;与晖等同立功者谢思行等皆以为 ![]() 大置员外官,自京司及诸州凡二千馀人,宦官超迁七品以上员外官者又将千人。 魏元忠自端州还,为相,不复強谏,惟与时俯仰,中外失望。酸枣尉袁楚客致书元忠,以为:“主上新服厥命,惟新厥德,当进君子,退小人,以兴大化,岂可安其荣宠,循默而已!今不早建太子,择师傅而辅之,一失也。公主开府置僚属,二失也。崇长缁⾐,使游走权门,借势纳赂,三失也。俳优小人,盗窃品秩,四失也。有司选进贤才,皆以货取势求,五失也。宠进宦者,殆満千人,为长 ![]() ![]() ![]() 己丑,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李怀远致仕。 处士京兆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潜通宮掖,必为逆 ![]() ![]() ![]() 御史大夫李承嘉附武三思,诋尹思贞于朝,思贞曰:“公附会 ![]() ![]() ![]() ![]() 武三思恶宋璟,出之检校贝州刺史。 五月,庚申,葬则天大圣皇后于乾陵。 武三思使郑愔告朗州刺史敬晖、亳州刺史韦彦范、襄州刺史张柬之、郢州刺史袁恕己、均州刺史崔玄与王同皎通谋。六月,戊寅,贬晖崖州司马,彦范泷州司马,柬之新州司马,恕己窦州司马,玄⽩州司马,并员外置,仍长任,削其勋封;复彦范姓桓氏。 初,韦玄贞流钦州而卒,蛮酋宁承基兄弟 ![]() ![]() ![]() 秋,七月,戊申,立卫王重俊为皇太子。太子 ![]() 丙寅,以李峤为中书令。 上将还西京,辛未,左散骑常侍李怀远同中书门下三品,充东都留守。 武三思 ![]() 三思又讽太子上表,请夷晖等三族,上不许。 中书舍人崔湜说三思曰:“晖等异⽇北归,终为后患,不如遣使矫制杀之。”三思问谁可使者,湜荐大理正周利用。利用先为五王所恶,贬嘉州司马,乃以利用摄右台侍御史,奉使岭外。比至,柬之、玄已死,遇彦范于贵州,令左右缚之,曳于竹槎之上,⾁尽至骨,然后杖杀。得晖,呙而杀之。恕己素服⻩金,利用 ![]() 三思既杀五王,权倾人主,常言:“我不知代间何者谓之善人,何者谓之恶人;但于我善者则为善人,于我恶者则为恶人耳。” 时兵部尚书宗 ![]() 九月,戊午,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李怀远薨。 初,李峤为吏部侍郞, ![]() ![]() 冬,十月,己卯,车驾发东都,以前检校并州长史张仁愿检校左屯卫大将军兼洛州长史。戊戌,车驾至西京。十一月,乙巳,赦天下。 丙辰,以蒲州刺史窦从一为雍州刺史。从一,德玄之子也,初名怀贞,避皇后⽗讳,更名从一,多谄附权贵。太平公主与僧寺争碾硙,雍州司户李元纮判归僧寺。从一大惧,亟命元纮改判。元纮大署判后曰:“南山可移,此判无动!”从一不能夺。元纮,道广之子也。 初,秘书监郑普思纳其女于后宮,监察御史灵昌崔⽇用劾奏之,上不听。普思聚 ![]() ![]() ![]() ![]() 十二月,己卯,突厥默啜寇鸣沙,灵武军大总管沙吒忠义与战,军败,死者六千馀人。丁巳,突厥进寇原、会等州,掠陇右牧马万馀匹而去。免忠义官。 安西大都护郭元振诣突骑施乌质勒牙帐议军事,天大风雪,元振立于帐前,与乌质勒语。久之,雪深,元振不移⾜;乌质勒老,不胜寒,会罢而卒。其子娑葛勒兵将攻元振,副使御之中丞解琬知之,劝元振夜逃去。元振曰:“吾以诚心待人,何所疑惧!且深在寇庭,逃将安适!”安卧不动。明旦,⼊哭,甚哀。娑葛 ![]() 安乐公主恃宠骄恣,卖官鬻狱,势倾朝野。或自为制敕,掩其文,令上署之;上笑而从之,竟不视也。自请为皇太女,上虽不从,亦不谴责。 ◎ 景龙元年丁未,公元七零七年 舂,正月,庚戌,制以突厥默啜寇边,命內外官各进平突厥之策。右补阙卢俌上疏,以为:“郤⾕悦礼乐,敦诗书,为晋元帅;杜预 ![]() 二月,丙戌,上遣武攸暨、武三思诣乾陵祈雨。既而雨降,上喜,制复武氏崇恩庙及昊陵、顺陵,因名酆王庙曰褒德,陵曰荣先;又制崇恩庙斋郞取五品子充。太常博士杨孚曰:“太庙皆取七品已下子为斋郞,今崇恩庙取五品子,未知太庙当如何?”上命太庙亦准崇恩庙。孚曰:“以臣准君,犹为僭逆,况以君准臣乎!”上乃止。 庚寅,敕改诸州中兴寺、观为龙兴,自今奏事不得言中兴。右补阙权若讷上疏,以为:“天、地、⽇、月等字皆则天能事,贼臣敬晖等轻紊前规;今削之无益于淳化,存之有光于孝理。又,神龙元年制书,一事以上,并依贞观故事,岂可近舍⺟仪,远尊祖德!”疏奏,手制褒美。 三月,庚子,吐蕃遣其大臣悉薰热⼊贡。 夏,四月,辛巳,以上所养雍王守礼女金城公主 ![]() 五月,戊戌,以右屯卫大将军张仁愿为朔方道大总管,以备突厥。 上以岁旱⾕贵,召太府卿纪处讷谋之。明⽇,武三思使知太史事迦叶志忠奏:“是夜,摄提⼊太微宮,至帝座,主大臣宴见纳忠于天子。”上以为然,敕称处讷忠诚,彻于玄象,赐⾐一袭,帛六十段。 六月,丁卯朔,⽇有食之。 姚巂道讨击使、监察御史晋昌唐九征击姚州叛蛮,破之,斩获三千馀人。 皇后以太子重俊非其所生,恶之;特进德静王武三思尤忌太子。上官婕妤以三思故,每下制敕,推尊武氏。安乐公主与驸马左卫将军武崇训常陵侮太子,或呼为奴。崇训又教公主言于上,请废太子,立己为皇太女。太子积不能平。 秋,七月,辛丑,太子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矫制发羽林千骑兵三百馀人,杀三思、崇训于其第,并亲 ![]() ![]() ![]() ![]() ![]() 东宮僚属无敢近太子尸者,唯永和县丞宁嘉勖解⾐裹太子首号哭,贬兴平丞。 太子兵所经诸门守者皆坐流;韦氏之 ![]() 以杨思勖为银青光禄大夫,行內常侍。癸卯,赦天下。 赠武三思太尉、梁宣王,武崇训开府仪同三司、鲁忠王。安乐公主请用永泰公主故事,以崇训墓为陵。给事中卢粲驳之,以为:“永泰事出特恩,今鲁王主婿,不可为比。”上手敕曰:“安乐与永泰无异,同⽳之义,今古不殊。”粲又奏,以为:“陛下以膝下之 ![]() 襄邑尉襄 ![]() ![]() ![]() 八月,戊寅,皇后及王公已下表上尊号曰应天神龙皇帝,改玄武门为神武门,楼为制胜楼。宗楚客又帅百官表请加皇后尊号曰顺天翊圣皇后。上并许之。 初,右台大夫苏珦治太子重俊之 ![]() ![]() 右补阙浚仪吴兢闻祖雍之谋,上疏,以为:‘自文明以来,国之祚胤,不绝如线,陛下龙兴,恩及九族,求之瘴海,升之阙庭。况相王同气至亲,合六无贰,而贼臣⽇夜连谋,乃 ![]() ![]() ![]() 相王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 初,右仆 ![]() ![]() ![]() 九月,丁卯,以吏部侍郞萧至忠为⻩门侍郞,兵部尚书宗楚客为左卫将军,兼太府卿纪处讷为太府卿,并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侍郞、同中书门下三品于惟谦罢为国子祭酒。 庚子,赦天下,改元。 宗楚客等引右卫郞将姚廷筠为御史中丞,使劾奏魏元忠,以为:“侯君集社稷元勋,及其谋反,太宗就群臣乞其命而不得,竟流涕斩之。其后房遗 ![]() ![]() ![]() 宗楚客令给事中冉祖雍奏言:“元忠既犯大逆,不应出佐渠州。”杨再思、李峤亦赞之。上谓再思等曰:“元忠驱使⽇久,朕特矜容,制命已行,岂宜数改!轻重之权,应自朕出。卿等频奏,殊非朕意!”再思等惶惧拜谢。 监察御史袁守一复表弹元忠曰:“重俊乃陛下之子,犹如昭宪;元忠非勋非戚,焉得独漏严刑!”甲辰,又贬元忠务川尉。 顷之,楚客又令袁守一奏言:“则天昔在三 ![]() ![]() ![]() 元忠行至涪陵而卒。 银青光禄大夫、上庸公、圣善、中天、西明三寺主慧范于东都作圣善寺,长乐坡作大像,府库为之虚耗。上及韦后皆重之,势倾內外,无敢指目者。戊申,侍御史魏传弓发其 ![]() ![]() 宦官左监门大将军薛思简等有庞于安乐公主,纵暴不法,传弓奏请诛之,御史大夫窦从一惧,固止之。时宦官用事,从一为雍州刺史及御史大夫,误见讼者无须,必曲加承接。 以杨再思为中书令,韦巨源、纪处讷并为侍中。 壬戌,改左、右羽林千骑为万骑。 冬,十月,丁丑,命左屯卫将军张仁愿充朔方道大总管,以击突厥。比至,虏已退,追击,大破之。 习艺馆內教苏安恒,矜⾼好奇,太子重俊之诛武三思也,安恒自言“此我之谋”太子败,或告之;戊寅,伏诛。 十二月,乙丑朔,⽇有食之。 是岁,上遣使者分道诣江、淮赎生。中书舍人房子李又上疏谏曰:“江南乡人采捕为业,鱼鳖之利,黎元所资。虽雨云之私有沾于末类;而生成之惠未洽于平人。何则?江湖之饶,生育无限,府库之用,支供易殚。费之若少,则所济何成!用之倘多,则常支有阙。在于拯物,岂若忧人!,且鬻生之徒,唯利斯视,钱刀⽇至,网罟年滋,施之一朝,营之百倍。未若回救赎之钱物,减贫无之徭赋,活国 ![]() 段译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中神龙元年(乙巳、705) 唐纪二十四唐中宗神龙元年(乙巳,公元705年) [1]二月,辛亥,帝帅百官诣上 ![]() [1]二月,辛亥(初一),唐中宗带领文武百官到上 ![]() [2]甲寅,复国号曰唐。郊庙、社稷、陵寝、百官、旗帜、服⾊、文字皆如永淳以前故事。复以神都为东都,北都为并州,老君为玄元皇帝。 [2]甲寅(初四),唐中宗下诏恢复大唐国号,并规定郊庙、社稷、陵寝、百官、旗帜、服⾊、文字等都恢复唐⾼宗永淳年间以前的旧制,神都又恢复东都旧名,北都恢复并州旧名,老君仍称为玄元皇帝。 [3]乙卯,凤阁侍郞、同平章事韦承庆贬⾼要尉;正谏大夫、同平章事房融除名,流⾼州;司礼卿崔神庆流钦州。杨再思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西京留守。 [3]乙卯(初五),唐中宗将凤阁侍郞、同平章事韦承庆贬为⾼要尉;将正谏大夫、同平章事房融除名并流放到⾼州;将司礼卿崔神庆流放到钦州。唐中宗又任命杨再思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西京留守。 太后之迁上 ![]() ![]() ![]() 在武则天被迁到上 ![]() ![]() [4]甲子,立妃韦氏为皇后,赦天下。追赠后⽗玄贞为上洛王、⺟崔氏为妃。 [4]甲子(十四⽇),唐中宗将他的妃子韦氏立为皇后,大赦天下;又追赠韦后之⽗韦玄贞为上洛王,追赠韦后之⺟崔氏为上洛王妃。 左拾遗贾虚己上疏,以为“异姓不王,古今通制。今中兴之始,万姓喁喁以观陛下之政;而先王后族,非所以广德美于天下也。且先朝赠后⽗太原王,殷鉴不远,须防其渐。若以恩制已行,宜令皇后固让,则益增谦冲之德矣。”不听。 左拾遗贾虚己上疏认为:“异姓之人不得封为王,是从古至今的定制。现在中兴刚刚开始,黎民百姓无不钦慕向往,观看陛下如何治理这个家国。而陛下却首先追赠皇后的⽗亲为王,这不是用来在国全扩大陛下贤德的办法。况且⾼宗时期追赠皇后的⽗亲武士为太原王,这个教训离现在并不遥远,陛下必须从一点一滴进行预防。如果认为命令已经发布无法收回,陛下应该让皇后坚决推辞,这样更能增加皇后谦虚守礼的美德。”唐中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初,韦后生邵王重润、长宁·安乐二公主,上之迁房陵也,安乐公主生于道中,上特 ![]() ![]() ![]() ![]() ![]() ![]() ![]() ![]() ![]() 先前,韦后共生育了邵王李重润以及长宁和安乐两公主,在唐中宗被放逐到房陵去的时候,安乐公主在路上出生,所以唐中宗特别喜 ![]() ![]() ![]() 中宗曾经私下对韦后发誓:“如果⽇后我能重见天⽇,一定会让你随心所 ![]() ![]() ![]() ![]() ![]() 先是,胡僧慧范以妖妄游权贵之门,与张易之兄弟善,韦后亦重之。及易之诛,复称慧范预其谋,以功加银青光禄大夫,赐爵上庸县公,出⼊宮掖,上数微行幸其舍。彦范复表言慧范执左道以 ![]() 在此之前,胡僧慧范凭借虚妄的 ![]() ![]() ![]() ![]() [5]初,武后诛唐宗室,有才德者先死,惟吴王恪之子郁林侯千里,褊躁无才,又数献符瑞,故独得免。上即位,立为成王,拜左金吾大将军。武后所诛唐诸王、妃、主、驸马等皆无人葬埋,子孙或流窜岭表,或拘囚历年,或逃匿民间,为人佣保。至是,制州县求访其柩,以礼改葬,追复官爵,召其子孙,使之承袭,无子孙者为择后置之。既而宗室子孙相继而至,皆召见,涕泣舞蹈,各以亲疏袭爵拜官有差。 [5]武则天在铲除李唐宗室的时候,最先杀掉的是那些有道德才能的人,只有吴王李恪的儿子郁林侯李千里,心地狭窄 ![]() ![]() ![]() ![]() [6]二张之诛也,洛州长史薛季昶谓张柬之、敬晖曰:“二凶虽除,产、禄犹在,去草不去 ![]() [6]张易之、张昌宗被诛灭后,洛州长史薛季昶对张柬之和敬晖说:“张易之、张昌宗这两个元凶虽然已被铲除,但吕产、吕禄这样人还在朝中任职,锄草时不铲掉草 ![]() 上女安乐公主适三思子崇训。上官婉儿,仪之女孙也,仪死,没⼊掖庭,辩慧善属文,明习吏事。则天 ![]() ![]() ![]() 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上官婉儿是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被杀后,她被没⼊后宮。上官婉儿聪明伶俐,能言善辩,写得一手好文章,又 ![]() ![]() 张柬之等数劝上诛诸武,上不听。柬之等曰:“⾰命之际,宗室诸李,诛夷略尽;今赖天地之灵,陛下返正,而武氏滥官僭爵,按堵如故,岂远近所望 ![]() ![]() ![]() ![]() 张柬之等人屡次劝告唐中宗诛灭武氏集团,唐中宗都不听。张柬之等人说:“武则天改唐为周的时候,李唐宗室被诛杀殆尽;现在多亏天地神灵的庇佑,陛下又重登帝位,但武氏却像以往一样安稳地把持着他们所窃取的官爵职位,这种情形难道是朝野之士所希望看到的吗?希望陛下减少他们的俸禄,削夺他们的官爵,以告 ![]() 上数微服幸武三思第,监察御史清河崔皎密疏谏曰:“国命初复,则天皇帝在西宮,人心犹有附会;周之旧臣,列居朝廷, 陛下奈何轻有外游,不察豫且之祸!”上 ![]() ![]() 唐中宗屡次⾝着便服到武三思的家里去,监察御史清河人崔皎秘密上疏说:“陛下的权力刚刚恢复,则天皇帝还住在西边的上 ![]() ![]() ![]() ![]() 丙寅,以太子宾客武三思为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 丙寅(十六⽇),唐中宗任命太子宾客武三思为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 [7]左散骑常侍谯王重福,上之庶子也;其妃,张易之之甥。韦后恶之,谮于上曰:“重润之死,重福为之也。”由是贬濮州员外刺史,又改均州刺史,常令州司防守之。 [7]左散骑常侍谯王李重福,是唐中宗的庶子;他的妃子,是张易之的外甥女。韦后讨厌李重福,便在中宗面前诬陷他说:“李重润被迫杀自,是李重福在武则天面前诬陷所致。”唐中宗因此将李重福贬为濮州员外刺史,不久又改任他为均州刺史,并且常常命令州官对他严加防范。 [8]丁卯,以右散骑常侍定安王武攸暨为司徒、定王。 [8]丁卯(十七⽇),唐中宗任命右散骑常侍、定安王武攸暨为司徒、定王。 [9]辛未,相王固让太尉及知政事,许之;又立为皇太弟,相王固辞而止。 [9]辛未(二十一⽇),相王李旦坚决要求辞去太尉及宰相职务,唐中宗同意了他的辞职请求;唐中宗又想立相王李旦为皇太弟,因相王坚决推辞而作罢。 [10]甲戌,以国子祭酒始平祝钦明同中书门下三品,⻩门侍郞、知侍中事韦安石为刑部尚书,罢知政事。 [10]甲戌(二十四⽇),唐中宗任命国子祭酒始平人祝钦明为同中书门下三品;任命⻩门侍郞、知侍中事韦安石为刑部尚书,同时免去他的宰相职务。 [11]丁丑,武三思、武攸暨固辞新官爵及政事,许之,并加开府仪同三司。 [11]丁丑(二十七⽇),武三思和武攸暨坚决推辞刚被任命的新职务和爵位,唐中宗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且加封他们为开府仪同三司。 [12]立皇子义兴王重俊为卫王,北海王重茂为温王;仍以重俊为洛州牧。 [12]唐中宗立皇子义兴王李重俊为卫王,北海王李重茂为温王;仍然让李重俊担任洛州牧。 [13]三月,甲申,制:“文明已来破家子孙皆复旧资荫,唯徐敬业、裴炎不在免限。” [13]三月,甲申(初五),唐中宗颁下制书:“文明年间以来因获罪而破败了的家族的子孙都可以恢复原来的地位与荫庇,只有徐敬业、裴炎不在赦免之列。” [14]丁亥,制:“酷吏周兴、来俊臣等,已死者追夺官爵,存者皆流岭南恶地。” [14]丁亥(初八),唐中宗颁下制书:“酷吏周兴、来俊臣等人,已经死去的要追夺官爵,现在还活着的都要流放到岭南的偏僻之地。” [15]己丑,以袁恕己为中书令。 [15]己丑(初十),唐中宗任命袁恕己为中书令。 [16]以安车征安平王武攸绪于嵩山,既至,除太子宾客;固请还山,许之。 [16]唐中宗下令用可以坐乘的安车到嵩山征召安平王武攸绪,武攸绪一来到京师,就被任命为太子宾客;他坚决要求再回到嵩山,唐中宗答应了他。 [17]制:“枭氏、蟒氏皆复旧姓。” [17]唐中宗颁下制书:“枭氏、蟒氏都恢复为原来的萧氏、王氏。” [18]术士郑普思、尚⾐奉御叶静能皆以妖妄为上所信重,夏,四月,墨敕以普思为秘书监,静能为国子祭酒。桓彦范、崔玄固执不可,上曰:“已用之,无容遽改。”彦范曰:“陛下初即位,下制云:‘政令皆依贞观故事。’贞观中,魏徵、虞世南、颜师古为秘书监,孔颖达为国子祭酒,岂普思、静能之比乎!”庚戌,左拾遗李邕上疏,以为“《》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 [18]江湖术士郑普思和尚⾐奉御叶静能都凭借虚妄的 ![]() [19]上即位之⽇,驿召魏元忠于⾼要;丁卯,至都,拜卫尉卿、同平章事。 [19]唐中宗即位那一天,用驿车从⾼要县召回魏元忠;丁卯(十八⽇),魏元忠抵达东都,唐中宗任命他为卫尉卿、同平章事。 [20]甲戌,以魏元忠为兵部尚书,韦安石为吏部尚书,李怀远为右散骑常侍,唐休为辅国大将军,崔玄检校益府长史,杨再思检校杨府长史,祝钦明为刑部尚书,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元忠等皆以东宮旧僚褒之也。 [20]甲戌(二十五⽇),唐中宗任命魏元忠为兵部尚书,韦安石为吏部尚书,李怀远为右散骑常侍,唐休为辅国大将军,崔玄为检校益府长史,杨再思为检校杨府长史,祝钦明为刑部尚书,上述人等都同时兼任同中书门下三品。魏元忠等人都是由于曾在中宗作太子时作过东宮僚属的缘故,而得到这样的褒奖。 [21]乙亥,以张柬之为中书令。 [21]乙亥(二十六⽇),唐中宗任命张柬之为中书令。 [22]戊寅,追赠故邵王重润为懿德太子。 [22]戊寅(二十九⽇),唐中宗下诏追赠已经死去的邵王李重润为懿德太子。 [23]五月,壬午,迁周庙七主于西京崇尊庙。制:“武氏三代讳,奏事者皆不得犯。” [23]五月,壬午(初四),唐中宗将武周七庙的神主迁到西京崇尊庙,并颁下制书:“对于武太后及其⽗、祖的名讳,上奏言事的臣民都不得触犯。” [24]乙酉,立太庙、社稷于东都。 [24]乙酉(初七),唐中宗在东都设立太庙及社稷。 [25]以张柬之等及武攸暨、武三思、郑普思等十六人皆为立功之人,赐以铁券,自非反逆,各恕十死。 [25]唐中宗把张柬之等人以及武攸暨、武三思、郑普思等十六人都当作为家国立下功劳的人,赐给他们铁券,并规定如果这些人所犯的不是谋反叛逆之罪,每个人都可以宽恕十次死罪。 [26]癸巳,敬晖等帅百官上表,以为:“五运迭兴,事不两大。天授⾰命之际,宗室诛窜殆尽,岂得与诸武并封!今天命惟新,而诸武封建如旧,并居京师,开辟以来未有斯理。愿陛下为社稷计,顺遐迩心,降其王爵以安內外。”上不许。 [26]癸巳(十五⽇),敬晖等人率领文武百官上表唐中宗,认为:“五德之运轮流兴起,没有两德同时盛大的事情。天授年间改朝换代之际,李唐宗室被诛杀流徙殆尽,哪里有与武氏同殿受封的权利!现在上天又重新眷顾李姓,但武氏仍然像以往那样受封为王,与李姓宗室一起居住在京师,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这样的道理。希望陛下为大唐江山着想,顺从朝野士民的心愿,削夺他们的王爵以定安人心。”唐中宗没有同意他们的建议。 敬晖等畏武三思之谗,以考功员外郞崔为耳目,伺其动静。见上亲三思而忌晖等,乃悉以晖等谋告三思,反为三思用;三思引为中书舍人。,仁师之孙也。 敬晖等人害怕武三思的谗言陷害,便把考功员外郞崔当作自己的耳目,以便随时刺探武三思的消息。崔见中宗亲近武三思而猜忌敬晖等人,便把敬晖等人的全部打算告诉了武三思,反而成了为武三思效劳的人。武三思推荐崔作了中书舍人。崔是崔仁师的孙子。 先是,殿中侍御史南⽪郑谄事二张,二张败,贬宣州司士参军,坐赃,亡⼊东都,私谒武三思。初见三思,哭甚哀,既而大笑。三思素贵重,甚怪之,曰:“始见大王而哭,哀大王将戮死灭族也。后乃大笑,喜大王之得也。大王虽得天子之意,彼五人皆据将相之权,胆略过人,废太后如反掌。大王自视势位与太后孰重?彼五人⽇夜切齿 ![]() 在这以前,殿中侍御史南⽪县人郑巴结张易之和张昌宗,二张败死之后,被贬为宣州司士参军,又因犯贪赃罪的缘故,逃到东都,私下拜见武三思。郑刚见到武三思时,哭得很悲哀,一会儿又放声大笑。武三思向来位尊任重,对郑的悲喜无常 ![]() ![]() ![]() ![]() ![]() 三思与韦后⽇夜谮晖等,云“恃功专权,将不利于社稷。”上信之。三思等因为上画策,“不若封晖等为王,罢其政事,外不失尊宠功臣,內实夺之权。”上以为然,甲午,以侍中齐公敬晖为平 ![]() ![]() ![]() ![]() ![]() ![]() 武三思与韦后天天在唐中宗面前诬陷敬晖等人,说他们“倚仗功劳专擅朝政,将对大唐的江山社稷不利。”中宗相信了他们两人的谗言。武三思等人趁机为中宗出谋划策,“不如封敬晖等人为王,同时罢免他们所担任的职务,这样的话,表面不失为尊宠功臣,而实际上又能剥夺他们的权力。”唐中宗认为这样做很好。甲午(十六⽇),唐中宗封侍中、齐公敬晖为平 ![]() ![]() ![]() ![]() ![]() ![]() 五王之请削武氏诸王也,求人为表,众莫肯为。中书舍人岑羲为之,语甚 ![]() 张柬之等五王请求中宗削去武氏集团成员的王爵时,曾找人为他们拟表,众位朝臣中没有人敢于出头。中书舍人岑羲代他们草拟了表章,遣辞用语十分 ![]() 易州刺史赵履温,桓彦范之 ![]() 易州刺史赵履温,是桓彦范的 ![]() ![]() 上嘉宋忠直,屡迁⻩门侍郞。武三思尝以事属,正⾊拒之曰:“今太后既复子明辟,王当以侯就第,何得尚⼲朝政!独不见产、禄之事乎!” 唐中宗赞赏宋忠诚正直,连续把他提拔到⻩门侍郞的⾼位。武三思曾嘱托宋替他办一件事,宋义正辞严地拒绝他说:“现在太后都已经将帝位传给了太子,大王你就应当以侯爵的⾝份回到自己家里去,怎么还可以⼲预朝政呢!你难道不知道吕产、吕禄两人的结局吗!” [27]以韦安石兼检校中书令,魏元忠兼检校侍中,又以李湛为右散骑常侍,赵承恩为光禄卿,杨元琰为卫尉卿。 [27]唐中宗任命韦安石兼任检校中书令,魏元忠兼任检校侍中,又任命李湛为右散骑常侍,赵承恩为光禄卿,杨元琰为卫尉卿。 先是,元琰知三思浸用事,请弃官为僧,上不许。敬晖闻之,笑曰:“使我早知,劝上许之,髡去胡头,岂不妙哉!”元琰多须类胡,故晖戏之。元琰曰:“功成名遂,不退将危。此乃由衷之请,非徒然也。”晖知其意,瞿然不悦。及晖等得罪,元琰独免。 在此之前,杨元琰知武三思⽇益专擅朝政,便向唐中宗请求允许他辞去官位,削发为僧。唐中宗没有同意。敬晖听说这件事后,对杨元琰打趣说:“要是我早一点得知此事,我就去劝陛下同意你的要求,剃光你这胡人的脑袋,岂不是太妙了!”杨元琰长了一脸的络腮胡子,看上去像胡人,所以敬晖拿他开这样的玩笑。杨元琰回答说:“人在功成名就以后,如果不 ![]() ![]() [28]上官婕妤劝韦后袭则天故事,上表请天下士庶为出⺟服丧三年,又请百姓年二十三为丁,五十九免役,改易制度以收时望。制皆许之。 [28]上官婕妤劝韦后承袭武则天时期的旧制,向中宗上表请求规定国全士民百姓一律为被⽗亲休弃的⺟亲服丧三年。又请求规定天下百姓二十三岁时才算成丁,到五十九年就免除劳役,她要求作这一改变的目的是收买人心。唐中宗对她的所有建议都同意。 [29]癸卯,制,降诸武,梁王三思为德静王,定王攸暨为乐寿王,河內王懿宗等十二人皆降为公,以厌人心。 [29]癸卯(二十五⽇),唐中宗颁下制书,下令降低武氏集团成员的爵位,将梁王武三思降为德静县王,将定王武攸暨降为乐寿县王,将河內王武懿宗等十二人降封为公爵,以此満⾜天下臣民的心愿。 [30]甲辰,以唐休为左仆 ![]() ![]() [30]甲辰(二十六⽇),唐中宗任命唐休为尚书左仆 ![]() ![]() [31]六月,壬子,以左骁卫大将军裴思说充灵武军大总管,以备突厥。 [31]六月,壬子(初四),唐中宗任命左骁卫大将军裴思说为灵武军大总管,目的是为了防备突厥兵的侵扰。 [32]癸亥,命右仆 ![]() [32]癸亥(十五⽇),唐中宗命令尚书右仆 ![]() 先是,仆 ![]() ![]() ![]() 在此之前,仆 ![]() ![]() ![]() ![]() 又以韦安石为中书令,魏元忠为侍中,杨再思检校中书令。 唐中宗又任命韦安石为中书令,魏元忠为侍中,杨再思为检校中书令。 [33]丁卯,孝敬皇帝于太庙,号义宗。 [33]丁卯(十九⽇),唐中宗将其兄孝敬皇帝李弘的神主迁⼊太庙,庙号为义宗。 [34]戊辰,洛⽔溢,流二千余家。 [34]戊辰(二十⽇),洛⽔滥泛,冲走二千多户人家。 [35]秋,七月,辛巳,以太子宾客韦巨源同中书门下三品,西京留守如故。 [35]秋季,七月,辛巳(初四),唐中宗任命太子宾客韦巨源为同中书门下三品,仍保留他原任的西京留守职务。 [36]特进汉 ![]() [36]特进、汉 ![]() [37]河南、北十七州大⽔。八月,戊申,以⽔灾求直言。右卫骑曹参军西河宋务光上疏,以为:“⽔ ![]() ![]() ![]() [37]⻩河南北十七个州发大⽔。八月,戊申(初一),唐中宗因发生⽔灾的缘故而下诏要求臣下直言规谏自己的过失。右卫骑曹参军西河县人宋务光上疏认为:“⽔属 ![]() ![]() ![]() ![]() ![]() [38]壬戌,追立妃赵氏为恭皇后,孝敬皇帝妃裴氏为哀皇后。 [38]壬戌(十五⽇),唐中宗将妃子赵氏追立为恭皇后,将孝敬皇帝李弘的妃子裴氏追立为哀皇后。 [39]九月,壬午,上祀昊天上帝、皇地于明堂,以⾼宗配。 [39]九月,壬午(初五),唐中宗在明堂祭祀昊天上帝、皇地,以唐⾼宗李治配享。 [40]初,上在房陵,州司制约甚急;刺史河东张知謇、灵昌崔敬嗣独待遇以礼,供给丰赡。上德之,擢知謇自贝州刺史为左卫将军,赐爵范 ![]() [40]当初,唐中宗被贬到房陵时,地方官府对他的限制约束十分严格,只有刺史河东县人张知謇和灵昌县人崔敬嗣两人对他以礼相待,供给的物品十分丰富。唐中宗很 ![]() ![]() ![]() [41]改葬上洛王专玄贞,其仪皆如太原王故事。 [41]唐中宗为韦后的⽗亲上洛王韦玄贞改葬,其礼仪都依照武则天之⽗太原王的先例。 [42]癸巳,太子宾客、同中书门下三品韦巨源罢为礼部尚书,以其从⽗安石为中书令故也。 [42]癸巳(十六⽇),太子宾客、同中书门下三品韦巨源被免去相职,改任礼部尚书,这是因为他的叔⽗韦安石被任命为中书令的缘故。 [43]以左卫将军上纪处讷兼检校太府卿,处讷娶武三思之 ![]() [43]唐中宗任命左卫将军上人纪处讷兼任检校太府卿,这是由于纪处讷娶了武三思之 ![]() [44]冬,十月,命唐休留守京师。 [44]冬季,十月,唐中宗命令唐休留守京师。 [45]癸亥,上幸龙门;乙丑,猎于新安而还。 [45]癸亥(十七⽇),唐中宗巡幸龙门;乙丑(十九⽇),唐中宗在新安狩猎之后又返回东都。 [46]辛未,以魏元忠为中书令,杨再思为侍中。 [46]辛未(二十五⽇),唐中宗任命魏元忠为中书令,杨再思为侍中。 [47]十一月,戊寅,群臣上皇帝尊号曰应天皇帝,皇后曰顺天皇后。壬午,上与后谒谢太庙,赦天下;相王、太平公主加实封,皆満万户。 [47]十一月,戊寅(初二),群臣给唐中宗上尊号为应天皇帝,为韦后上尊号为顺天皇后。壬午(初六),中宗与韦后一同到太庙拜谢列祖列宗,并下诏赦免天下罪囚;同时下诏将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的实封户都加至一万户。 [48]己丑,上御洛城南楼,观泼寒胡戏。清源尉吕元泰上疏,以为“谋时寒若,何必裸⾝挥⽔,鼓舞衢路以索之!”疏奏,不纳。 [48]己丑(十三⽇),唐中宗登上洛城门南楼观看泼寒胡戏。清源尉吕元泰上疏认为:“君主善于谋划,则四时寒暑自然顺畅,何必⾚⾝裸体,泼⽔为乐,在大街上击鼓起舞以乞求寒冬的到来呢?!”奏疏呈上以后,中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49]壬寅,则天崩于上 ![]() [49]壬寅(二十六⽇),武则天在上 ![]() 上居谅 ![]() ![]() ![]() 唐中宗在为武则天居丧守制期间,派魏元忠代理三天冢宰职务。魏元忠向来就有忠诚正直的声望,因而深得朝野倚重。武三思对此很是担忧,于是伪造武则天的遗命,对魏元忠好言劝 ![]() 十二月,丁卯,上始御同明殿见群臣。 十二月,丁卯(二十一⽇),唐中宗才亲临同明殿接见群臣。 [50]太后将合葬乾陵,给事中严善思上疏,以为:“乾陵玄宮以石为门,铁锢其 ![]() [50]武则天的灵柩将要与唐⾼宗李治合葬于乾陵,给事中严善思上疏认为:“乾陵墓⽳的门是用石头做成的,石门的门 ![]() ![]() ![]() [51]是岁,户部奏天下户六百一十五万,口三千七百一十四万有畸。 [51]这一年,户部上报唐中宗说,国全共有六百一十五万户,总计三千七百一十四万多人。 二年(丙午、706) 二年(丙午,公元706年) [1]舂,正月,戊戌,以吏部尚书李峤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侍郞于惟谦同平章事。 [1]舂季,正月,戊戌(二十三⽇),唐中宗任命吏部尚书李峤为同中书门下三品,任命中书侍郞于惟谦为同平章事。 [2]闰月,丙午,制:“太平、长宁、安乐、宜城、新都、定安、金城公主并开府,置官属。” [2]闰月,丙午(初一),唐中宗颁下制书:“太平公主、长宁公主、安乐公主、宜城公主、新都公主、定安公主和金城公主都可以开建官署,设置僚属。” [3]武三思以敬晖、桓彦范、袁恕己尚在京师,忌之,乙卯,出为滑、、豫三州刺史。 [3]因为敬晖、桓彦范和袁恕己三人仍在京师,武三思忌恨他们,乙卯(初十),武三思将三人分别外放为滑州、州和豫州刺史。 [4]赐乡僧万回号法云公。 [4]唐中宗赐予乡和尚万回法云公的称号。 [5]甲戌,以突骑施酋长乌质勒为怀德郡王。 [5]甲戌(二十九⽇),唐中宗封突骑施酋长乌质勒为怀德郡王。 [6]二月,乙未,以刑部尚书韦巨源同中书门下三品,仍与皇后叙宗族。 [6]二月,乙未(二十一⽇),唐中宗任命刑部尚书韦巨源为同中书门下三品,还让他列⼊韦皇后的宗族之中。 [7]丙申,僧慧范等九人并加五品阶,赐爵郡、县公;道士史崇恩等加五品阶,除国子祭酒,同正;叶静能加金紫光禄大夫。 [7]丙申(二十二⽇),唐中宗将胡僧慧范等九人各加授五品官阶,并且分别赐予郡公或县公的爵位;将道士史崇恩等人各加授五品官阶,并且任命他们为国子祭酒员外置同正员;给叶静能加金紫光禄大夫衔。 [8]选左、右台及內外五品以上官二十人为十道巡察使,委之察吏抚人,荐贤直狱,二年一代,考其功罪而进退之。易州刺史魏人姜师度、礼部员外郞马怀素、殿中侍御史临漳源乾曜、监察御史灵昌卢怀慎、卫尉少卿滏 ![]() [8]唐中宗下诏选拔左、右台及朝廷內外五品以上员官共二十人任十道巡察使,让他们负责考察官吏政绩、安抚黎民百姓、举荐贤才和复核平反冤狱。巡察使每两年轮换一次, ![]() ![]() [9]三月,甲辰,中书令韦安石罢为户部尚书;户部尚书苏为侍中、西京留守。,之⽗也。唐休致仕。 [9]三月,甲辰(初一),中书令韦安石被免去相职,改任户部尚书;户部尚书苏担任侍中、西京留守。苏是苏的⽗亲。唐休因年老退休。 [10]初,少府监丞弘农宋之问及弟兖州司仓之逊皆坐附会张易之贬岭南,逃归东都,匿于友人光禄卿、驸马都尉王同皎家。同皎疾武三思及韦后所为,每与所亲言之,辄切齿。之逊于帘下闻之,密遣其子昙及甥校书郞李悛告三思, ![]() ![]() ![]() ![]() [10]先前,少府监丞弘农县人宋之问和他的弟弟兖州司仓宋之逊都因依附张易之而获罪被贬往岭南。两人逃回东都后,蔵在友人光禄卿、驸马都尉王同皎家中。王同皎痛恨武三思和韦后的所作所为,每当他同亲近的人谈起他们做的事时,都对武三思和韦后恨之⼊骨。宋之逊在门帘外听到了王同皎所说的话,便秘密地派他的儿子宋昙和他的外甥校书郞李悛告诉了武三思,希望通过这样做来将功赎罪。武三思让宋昙、李悛及抚州司仓冉祖雍上书,控告王同皎伙同洛 ![]() ![]() ![]() ![]() [11]武三思与韦后⽇夜谮敬晖等不已,复左迁晖为郞州刺史,崔玄为均州刺史,桓彦范为毫州刺史,袁恕己为郢州刺史;与晖等同立功者皆以为 ![]() [11]武三思和韦后⽇夜不停地诬陷敬晖等人,于是唐中宗又将敬晖降职为郞州刺史,将崔玄降职为均州刺史,将桓彦范降职为毫州刺史,将袁恕己降职为郢州刺史;当时与敬晖等一起诛灭张易之、张昌宗而立下功勋的人都被当作敬晖等人的同 ![]() [12]大置员外官,自京司及诸州凡二千余人,宦官超迁七品以上员外官者又将千人。 [12]唐中宗大量增置员外官,从在京各部门直到地方各州总共增置员外官二千余人,此外,还破格提升近千名宦官为七品以上员外官。 魏元忠自端州还,为相,不复強谏,惟与时俯仰;中外失望。酸枣尉袁楚客致书元忠,以为:“主上新服厥命,惟新厥德,当进君子,退小人,以兴大化,岂可安其荣宠,循默而已!今不早建太子,择师傅而辅之,一失也。公主开府置僚属,二失也。崇长缁⾐,使游走权门,借势纳赂,三失也。俳优小人,盗窃品秩,四失也。有司选进贤才,皆以货取势求,五失也。宠进宦者,殆満千人,为长 ![]() ![]() ![]() 魏元忠从端州回京并被任命为宰相后,就不再犯颜直谏了,遇事只是随波逐流;朝野人士对他十分失望。酸枣县尉袁楚客写信给魏元忠说:“现在皇帝刚刚即位,只应使德政⽇新,您应当引荐君子,斥退小人,以振兴深远的教化,怎么能安于恩宠,对一切都缄默无言呢?现在还不早定太子之位,并选择师傅对他加以辅导教诲,是第一个过失。允许公主开建官署设置僚属,是第二个过失。尊崇僧人,使得他们奔走游说于权贵之家,借助权势广收钱物,是第三个过失。表演乐舞杂戏的卑 ![]() ![]() ![]() ![]() ![]() [13]夏,四月,改赠后⽗韦玄贞为酆王,后四弟皆赠郡王。 [13]夏季,四月,唐中宗改赠韦后之⽗上洛王韦玄贞为酆王,韦后的四个弟弟韦洵、韦浩、韦洞、韦都被追赠为郡王。 [14]己丑,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李怀远致仕。 [14]己丑(十六⽇),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李怀远退休。 [15]处士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潜通宮掖,必为逆 ![]() ![]() ![]() [15]处士韦月将上书控告武三思暗地里与韦皇后通 ![]() ![]() ![]() ![]() [16]御史大夫李承嘉附武三思,诋尹思贞于朝,思贞曰:“公附会 ![]() ![]() ![]() ![]() [16]御史大夫李承嘉依附武三思,在朝廷上诋毁尹思贞,尹思贞说:“您依附 ![]() ![]() ![]() ![]() [17]武三思恶宋,出之检校贝州刺史。 [17]武三思憎恶宋,将他外放为检校贝州刺史。 [18]五月,庚申,葬则天大圣皇后于乾陵。 [18]五月,庚申(十八⽇),唐中宗将则天大圣皇后安葬于唐⾼宗乾陵。 [19]武三思使郑告朗州刺史敬晖、毫州刺史韦彦范、襄州刺史张柬之、郢州刺史袁恕己、均州刺史崔玄与王同皎通谋,六月,戊寅,贬晖崖州司马,彦范泷州司马,柬之新州司马,恕己窦州司马,玄⽩州司马,并员外置,仍长任,削其勋封;复彦范姓桓氏。 [19]武三思指使郑控告郞州刺史敬晖、毫州刺史韦彦范、襄州刺史张柬之、郢州刺史袁恕己和均州刺史崔玄与王同皎合谋废掉韦后。六月,戊寅(初六),唐中宗将敬晖贬为崖州司马,将韦彦范贬为泷州司马,将张柬之贬为新州司马,将袁恕己贬为窦州司马,将崔玄贬为⽩州司马,一律为员外官,并长期留任,又削夺他们的封爵;此外,还将韦彦范的赐姓夺回,恢复他原来的桓姓。 [20]初,韦玄贞流钦州而卒,蛮酋宁承基兄弟 ![]() ![]() ![]() [20]先前,韦玄贞被流放到钦州后去世,蛮人部落酋长宁承基兄弟前来相 ![]() ![]() ![]() [21]秋,七月,戊申,立卫王重俊为太子。太子 ![]() [21]秋季,七月,戊申(初七),唐中宗立卫王李重俊为太子。太子生 ![]() [22]丙寅,以李峤为中书令。 [22]丙寅(二十五⽇),唐中宗任命李峤为中书令。 [23]上将还西京,辛未,左散骑常侍李怀远同中书门下三品,充东都留守。 [23]唐中宗即将回到西京长安,便于辛未(三十⽇)任命左散骑常侍李怀远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充任东都留守。 [24]武三思 ![]() [24]武三思暗地里派人分条列出韦后的肮赃行为,将这些文字张贴在东都洛 ![]() ![]() 三思又讽太子上表,请夷晖等三族;上不许。 武三思又暗示太子李重俊上表,请求将敬晖等人夷三族,唐中宗没有同意。 中书舍人崔说三思曰:“晖等异⽇北归,终为后患,不如遣使矫制杀之。”三思问谁可使者,荐大理正周利用。利用先为五王所恶,贬嘉州司马,乃以利用摄右台侍御史,奉使岭外。比至,柬之、玄已死,遇彦范于贵州,令左右缚之,曳于竹槎之上,⾁尽至骨,然后杖杀。得晖,而杀之。恕己素服⻩金,利用 ![]() 中书舍人崔对武三思说:“⽇后如果敬晖等人又回到朝中,最终还是要成为祸患,您不如派使者诈称皇帝的命令把他们杀掉。”武三思问他谁可以作使者去完成这一使命,崔向他推荐了大理正周利用。在这以前周利用因受到敬晖等人的憎厌,被贬为嘉州司马。武三思于是让周利用代理右台侍御史职务,奉命出使岭外,等到周利用到达岭外时,张柬之和崔玄已经去世,周利用在贵州遇到桓彦范,便命令手下人将桓彦范捆绑起来,放倒在竹筏子上拖着走,直到⾝上的⾁被磨掉露出骨头时,才将他用杖打死;在抓住敬晖后,便将他剐死;袁恕己平素服食丹药,周利用硬 ![]() ![]() ![]() ![]() 三思既杀五王,权倾人主,常言:“我不知代间何者谓之善人,何者谓之恶人;但于我善者则为善人,于我恶者则为恶人耳。” 武三思杀死张柬之、敬晖、桓彦范等五人之后,权势已经超过唐中宗,他常常说:“我不知道世上什么样的人是善人,什么样的人是恶人;我只知道只要是对我好的人就是善人,对我不好的人就是恶人罢了。” 时兵部尚书宗楚客、将作大匠宗晋卿、太府卿纪处讷、鸿胪卿甘元柬皆为三思羽翼。御史中丞周利用、侍御史冉祖雍、太仆丞李俊、光禄丞宋之逊、监察御史姚绍之皆为三思耳目,时人谓之五狗。 当时,兵部尚书宗楚客、将作大匠宗晋卿、太府卿纪处讷和鸿胪卿甘元柬都是武三思的 ![]() [25]九月,戊午,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李怀远薨。 [25]九月,戊午(十七⽇),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李怀远去世。 [26]初,李峤为吏部侍郞, ![]() ![]() [26]起初,李峤任吏部侍郞,想要树立自己人私的恩惠以求再次出任宰相,于是奏请大量增置员外官,广泛举荐⾼官显贵的亲属、相识充任员外官。不久后他又作了宰相,由于吏部选授官吏制度混 ![]() 冬,十月,己卯,车驾发东都,以前检校并州长史张仁愿检校左屯卫大将军兼洛州长史。戊戌,车驾至西京。十一月,乙巳,赦天下。 冬季,十月,己卯(初九),唐中宗从东都出发,又任命前任检校并州长史张仁愿为检校左屯卫大将军兼洛州长史。戊戌(二十八⽇),唐中宗抵达西京长安。十一月,乙巳(初五),唐中宗下诏赦免国全罪犯。 [27]丙辰,以蒲州刺史窦从一为雍州刺史。从一,德玄之子也,初名怀贞,避皇后⽗讳,更名从一,多谄附权贵。太平公主与僧寺争碾,雍州司户李元判归僧寺。从一大惧,亟命元改判。元大署判后曰:“南山可移,此判无动!”从一不能夺。元,道广之子也。 [27]丙辰(十六⽇),唐中宗任命蒲州刺史窦从一为雍州刺史。窦从一是窦德玄的儿子,原名窦怀贞,为避韦皇后之⽗韦玄贞的名讳,才改名为窦从一。他为人一向阿谀依附权贵。太平公主与佛寺为争夺一座利用⽔力加工米面的碾而打官司,雍州司户李元判决佛寺胜诉。窦从一非常害怕,急忙下令李元改判太平公主胜诉。李元在判决书最后用大字写道:“南山可以移动,这个判决不能更改!”窦从一无法使他改变决定。李元,是李道广的儿子。 [28]初,秘书监郑普思纳其女于后宮,监察御史灵昌崔⽇用劾奏之,上不听。普思聚 ![]() ![]() ![]() ![]() [28]先前,秘书监郑普思把他自己的女儿送⼊后宮,监察御史灵昌县人崔⽇用曾上奏弹劾他,中宗没有听从崔⽇用的意见。后来郑普思在雍州和歧州两地聚集 ![]() ![]() ![]() ![]() ![]() ![]() ![]() ![]() [29]十二月,己卯,突厥默啜冠鸣沙,灵武军大总管沙吒忠义与战,军败,死者六千余人。丁巳,突厥进寇原、会等州,掠陇右牧马万余匹而去。免忠义官。 [29]十二月,己卯(初八),突厥阿史那默啜进犯鸣沙,唐灵武军大总管沙吒忠义与突厥兵 ![]() [30]安西大都护郭元振指突骑施乌质勒牙帐议军事,天大风雪,元振立于帐前,与乌质勒语。久之,雪深,元振不移⾜;乌质勒老,不胜寒,会罢而卒。其子娑葛勒兵将攻元振,副使御史中丞解琬知之,劝元振夜逃去,元振曰:“吾以诚心待人,何所疑惧!且深在寇庭,逃将安适!”安卧不动。明旦,⼊哭,甚哀,娑葛 ![]() [30]安西大都护郭元振到突骑施乌质勒的牙帐中商议军事时,正赶上天降大雪,风也很大,郭元振在牙帐前与乌质勒对面站着谈了很长时间,地上的雪积了很深。郭元振连脚都没移动,但乌质勒年⾼体弱,耐不住严寒,在这次会面之后就死去了。乌质勒的儿子娑葛聚集军队,打算进攻郭元振,副使、御名中丞解琬得知这一消息后,劝郭元振趁着黑夜逃离此地,郭元振说:“我以诚心对待他们,又有什么可以怀疑和害怕的呢!再说我们这些人都在他们的势力范围之內,就算是想逃走,又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十分镇静地躺在 ![]() ![]() [31]安乐公主恃宠骄恣,卖官鬻狱,势倾朝野。或自为制敕,掩其文,令上署之;上笑而从之,竟不视也。自请为皇太女,上虽不从,亦不谴责。 [31]安乐公主倚仗着中宗的宠 ![]() ![]() 景龙元年(丁未、707) 景龙元年(丁未,公元707年) [1]舂,正月,庚戌,制以突厥默啜寇边,命內外官各进平突厥之策。右补阙卢上疏,以为:“悦礼乐,敦《诗》、《书》,为晋元帅;杜预 ![]() [1]舂季,正月,庚戌(十一⽇),由于突厥阿史那默啜侵扰边境的缘故,唐中宗颁下制书,命令朝廷內外员官进献平定突厥的计策。右补厥卢上疏认为:“晋大夫喜 ![]() ![]() [2]二月,丙戌,上遣武攸暨、武三思诣乾陵祈雨。既而雨降,上喜,制复武氏崇恩庙及昊陵、顺陵,因名酆王庙曰褒德,陵曰荣先;又诏崇恩庙斋郞取五品子充。太常博士杨孚曰:“太庙皆取七品已下子为斋郞,今崇恩庙取五品子,未知太庙当如何?”上命太庙亦准崇恩庙。孚曰:“以臣准君,犹为僭逆,况以君准臣乎!”上乃止。 [2]二月,丙戌(十七⽇),唐中宗派遣武攸暨、武三思到乾陵求雨。时间不长就下起了雨,唐中宗十分⾼兴,便发布制命恢复武氏的崇恩庙和昊陵、顺陵,同时将韦后之⽗酆王韦玄贞的酆王庙改称为褒德庙,并将他的陵墓改称为荣先陵,比外唐中宗还下诏规定崇恩庙的斋郞一律由五品官的儿子充任。太常博士杨孚说:“太庙的斋郞都是由七品以下员官的儿子充任的,现在崇恩庙取五品官的儿子作斋郞,不知太庙应该取几品官的儿子担任斋郞?”唐中宗下令太庙也依照崇恩庙的标准。杨孚又说:“臣子仿照君主的标准,就已经是逾越本分大逆不道了,何况要君主仿照臣子的标准呢!”唐中宗这才取消了这项命令。 [3]庚寅,敕改诸州中兴寺、观为龙兴,自今奏事不得言中兴。右补阙权若讷上疏,以为“天、地、⽇、月等字皆则天能事,贼臣敬晖等轻紊前规;今削之无益于淳化,存之有光于孝理。又,神龙元年制书,一事以上,并依贞观故事,岂可近舍⺟仪,远尊祖德!”疏奏,手制褒美。 [3]庚寅(二十一⽇),唐中宗发布敕命,将各州的中兴寺和中兴观一律改名为龙兴寺和龙兴观,并且规定从今以后臣民上奏言事不得再提到中兴二字。右补阙权若讷上疏认为:“改造天、地、⽇、月等字,是则天皇后特别擅长的事,贼臣敬晖等人随心所 ![]() ![]() [4]三月,庚子,吐蕃遣其大臣悉薰热⼊贡。 [4]三月,庚子(初二),吐蕃派遣大臣悉薰热⼊朝进贡品。 [5]夏,四月,辛巳,以上所养雍王守礼女金城公主 ![]() [5]夏季,四月,辛巳(十四⽇),唐中宗把自己收养的雍王李守礼的女儿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作 ![]() [6]五月,戊戌,以左屯卫大将军张仁愿为朔方道大总管,以备突厥。 [6]五月,戊戌(初一),唐中宗任命左屯卫大将军张仁愿为朔方道大总管,目的是为了防备突厥兵的侵扰。 [7]上以岁旱⾕贵,召太府卿纪处讷谋之。明⽇,武三思使知太史事迦叶志忠奏:“是夜,摄提⼊太微宮,至帝座,主大臣宴见纳忠于天子。”上以为然。敕称处讷忠诚,彻于玄象,赐⾐一袭,帛六十段。 [7]由于今年大旱,粮食价钱很贵,唐中宗召见太府卿纪处讷商议缓解这一状况的办法。第二天,武三思让知太史事迦叶志忠上奏说:“昨天晚上,摄提星进⼊太微宮,一直到达太帝星座,所主之事是大臣在皇帝闲宴召见时向天子进献忠言。”唐中宗认为他说得对,于是降下敕命,称赞纪处讷忠诚,通于天象,并赏赐他一套⾐服和六十段帛。 [8]六月,丁卯朔,⽇有食之。 [8]六月,丁卯朔(初一),出现⽇食。 [9]姚道讨击使、监察御史晋昌唐九徵击姚州叛蛮,破之,斩获三千余人。 [9]姚道讨击使、监察御史晋昌县人唐九徵攻打背叛朝廷的姚州蛮族部落,打败了他们,共斩杀和俘获敌人三千多人。 [10]皇后以太子重俊非其所生,恶之;特进德静王武三思尤忌太子。上官婕妤以三思故,每下制敕,推尊武氏。安乐公主与驸马左卫将军武崇训常陵侮太子,或呼为奴。崇训又教公主言于上,请废太子,立己为皇太女。太子积不能平。 [10]韦后认为太子李重俊不是她自己亲生的,所以很讨厌他;特进、德静王武三思尤其忌恨太子李重俊。上官婕妤因为与武三思私通的缘故,在她所拟定的制书敕令中,常常推崇武氏集团。安乐公主与驸马、左卫将军武崇训经常欺凌侮辱太子,甚至有时称太子为奴才。武崇训还唆使安乐公主向唐中宗建议废掉太子,立她自己为皇太女。太子心中积愤已久,无法平静。 秋,七月,辛丑,太子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沙吒忠义等,矫制发羽林千骑兵三百余人,杀三思、崇训于其第,并亲 ![]() ![]() ![]() ![]() ![]() 秋季,七月,辛丑(初六),太子李重俊会同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狐、沙吒忠义等人,假传皇帝的命令调集羽林千骑兵三百余人,将武三思、武崇训⽗子及其亲属十余人杀死在武三思家中;又让左金吾大将军成王李千里和他的儿子天⽔王李禧分头带兵把守宮城各门,太子和李多祚带领兵马从肃章门砍断门栓冲⼊宮中,四处登门搜寻上官婕妤。上官婕妤大声喊道:“看起来他们是想先抓住我上官婉儿,其次抓住皇后,最后是要抓住皇帝。”唐中宗便与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婕妤一起爬上玄武门门楼躲避,同时派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率领羽林飞骑一百多人聚集在门楼之下以保护自己。杨再思、苏、李峤与兵部尚书宗楚客、左卫将军纪处讷拥兵二千余人聚集在太极殿前闭门坚守。李多祚率先来到玄武楼下,想要上楼,但受到警卫士兵的拦阻。李多祚和太子都有些犹豫不决,勒住兵马,没有立即攻打玄武楼,而是希望唐中宗能出来询问他们起兵的原因。宮闱令石城县人杨思勖站在唐中宗⾝旁,请求皇帝允许他带兵出击。李多祚的女婿羽林中郞将野呼利当时担任前锋总管,杨思勖拔剑将他斩首,李多祚手下军士当时就丧失了胆气。唐中宗手扶玄武楼上的栏杆,俯⾝对楼下李多祚所带领的千骑兵们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朕的卫士,为什么要跟着李多祚谋反呢!如果你们能杀掉谋反的人,不必担心没有荣华富贵。”于是千骑兵们将李多祚、李承况、独狐之、沙吒忠义斩首,其他的人都四散溃逃。成王李千里、天⽔王李禧⽗子攻打太极宮右延明门,打算杀死宗楚客和纪处讷,但未能攻下反而战死。太子李重俊带着一百多骑兵逃往终南山,到达西时,能够跟得上的只有几个人了,当他在树林里歇息时,被手下人杀死。唐中宗将太子李重俊的首级献到太庙,然后又用它祭奠武三思和武崇训的灵柩,最后在朝堂悬首示众。此外,中宗又将成王李千里的姓改为蝮氏,太子的同 ![]() 东宮僚属无敢近太子尸者,唯永和县丞宁嘉勖解⾐裹太子首号哭,贬兴平丞。 东宮的僚属中没有人敢于靠近太子的尸体。只有永和县丞宁嘉勖脫下⾐服裹住太子的头颅放声痛哭,他因此而被贬为兴平丞。 太子兵所经诸门守者皆坐流;韦氏之 ![]() 太子起兵时所通过的各个宮门的守卫者都被判处流刑。韦后集团的成员奏请将这些人全部处死,唐中宗下令司法部门重新审理推问此案。大理卿宋城县人郑惟忠说:“现在这件大案刚刚判决,人心尚未定安下来,如果再重新改判的话,那么因此而辗转不安的人就太多了。”唐中宗这才放弃了这个想法。 以杨思勖为银青光禄大夫,行內常待。癸卯,赦天下。 唐中宗任命杨思勖为银青光禄大夫,行內常侍。癸卯(初八),唐中宗下诏大赦天下。 赠武三思太尉、梁宣王,武崇训开府仪同三司、鲁忠王。安乐公主请用永泰公主故事,以崇训墓为陵,给事中卢粲驳之,以为“永泰事出特恩,今鲁王主婿,不可为比。”上手敕曰:“安乐与永泰无异,同⽳之义,今古不殊。”粲又奏:“陛下以膝下之 ![]() 唐中宗追赠武三思为太尉、梁宣王,追赠武崇训为开府仪同三司、鲁忠王。安乐公主请求依永泰公主的先例称武崇训的坟墓为陵,给事中卢粲反驳她说:“永泰公主的事情属于特意降恩。现在鲁王武崇训只是皇帝的女婿,不能与永泰公主相提并论。”唐中宗给他亲手写下的敕令说:“安乐公主与永泰公主没有不同,合葬的道理,古今没有区别。”卢粲又上奏道:“陛下将自己对女儿的慈 ![]() ![]() 襄邑尉襄 ![]() ![]() ![]() 襄邑县尉襄 ![]() ![]() [11]八月,戊寅,皇后及王公已下表上尊号曰应天神龙皇帝,改玄武门为神武门,楼为制胜楼。宗楚客又帅百官表请加皇后尊号曰顺天翊圣皇后。上并许之。 [11]八月,戊寅(十三⽇),韦皇后及王公们已经下表,向唐中宗进上应天神龙皇帝的尊号,请求将玄武门改名为神武门,将玄武楼改名为制胜楼。宗楚客又率领文武百官上表请求加封韦皇后的尊号为顺天翊圣皇后。唐中宗全部同意。 [12]初,右台大夫苏治太子重俊之 ![]() ![]() [12]当初,右台大夫苏负责审问太子李重俊的 ![]() ![]() 右补阙浚仪吴兢闻祖雍之谋,上疏,以为:“自文明以来,国之祚胤,不绝如线,陛下龙兴,恩及九族,求之瘴海,升之阙庭。况相王同气至亲,合六无贰,而贼臣⽇夜连谋,乃 ![]() ![]() ![]() 右补阙浚仪人吴兢听到了冉祖雍的打算以后,上疏认为:“自从文明年间以来,大唐朝的后嗣,几乎断绝,陛下重登帝位之后,恩泽遍及皇室九族,访求流散于烟瘴之地的皇族子孙,让他们重回朝庭。况且相王与陛下乃手⾜至亲,普天之下再也没有第二个这样的人,但 ![]() ![]() ![]() ![]() 相王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 相王李旦为人宽和仁厚,谦恭谨慎,而且淡于名利,从不作非分之争,因而度过武则天、韦后专权的时代,竟能幸免于难。 [13]初,右仆 ![]() ![]() ![]() [13]起初,由于武三思专擅朝廷大权,右仆 ![]() ![]() ![]() [14]九月,丁卯,以吏部侍郞萧至忠为⻩门侍郞,兵部尚书宗楚客为左卫将军,兼太府卿纪处讷为太府卿,并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侍郞、同中书门下三品于惟谦罢为国子祭酒。 [14]九月,丁卯(疑误),唐中宗任命吏部侍郞萧至忠为⻩门侍郞,兵部尚书宗楚客为左卫将军,兼太府卿纪处讷为太府卿,三人都任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侍郞、同中书门下三品于惟谦被免去相职,改国子祭酒。 [15]庚子,赦天下,改元。 [15]庚子(初五),唐中宗下诏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景龙。 [16]宗楚客等引右卫郞将姚廷筠为御史中丞,使劾奏魏元忠,以为:“侯君集社稷元勋,及其谋反,太宗就群臣乞其命而不得,竟流涕斩之。其后房遗 ![]() ![]() ![]() [16]宗楚客等人举荐右卫郞将姚廷筠为御史中丞,指使他上奏疏弹劾魏元忠说:“侯君集是开国元勋,在他因谋反而即将被处死之际,太宗皇帝请求诸位大臣宽宥他的死罪,大臣们没有同意,终于挥泪将其斩首。此后的房遗 ![]() ![]() ![]() ![]() ![]() ![]() ![]() 宗楚客令给事中冉祖雍奏言:“元忠既犯大逆,不应出佐渠州。”杨再思、李峤亦赞之。上谓再思等曰:“元忠驱使⽇久,朕特矜容,制命已行,岂容数改!轻重之权,应自朕出。卿等频奏,殊非朕意!”再思等惶惧拜谢。 宗楚客让给事中冉祖雍上奏说:“魏元忠既然已经犯有大逆之罪,就不应该到渠州担任州佐。”杨再思、李峤也跟着随声附和。唐中宗对杨再思等人道:“魏元忠为朝廷效力多年,朕因而对他特意从轻发落,现在制命已经颁行,哪里能够屡次更改!再说对魏元忠的处理是轻还是重,应当由朕自己来决定,你们屡次上奏请求严加惩处,严重违背了朕的旨意!”杨再思等听罢惶恐害怕,连忙向中宗跪拜谢罪。 监察御史袁守一复表弹元忠曰:“重俊乃陛下之子,犹加昭宪;元忠非勋非戚,焉得独漏严刑!”甲辰,又贬元忠务川尉。 监察御史袁守一又上表弹劾魏元忠说:“李重俊是陛下的儿子,陛下仍将他明正典刑;魏元忠既无大功勋又非皇亲国戚,为什么唯独他可以逍遥法外!”甲辰(初九),唐中宗又将魏元忠贬为务川尉。 顷之,楚客又令袁守一奏言:“则天昔在三 ![]() ![]() ![]() 过了不久,宗楚客又让袁守一上奏说:“当时则天太后在三 ![]() 元忠行至涪陵而卒。 魏元忠在被贬职后赴任的路上,死在涪陵。 [17]银青光禄大夫、上庸公、圣善·中天·西明三寺主慧范于东都作圣善寺,长乐坡作大像,府库为之虚耗。上及韦后皆重之,势倾內外,无敢指目者。戊申,侍御史魏传弓发其 ![]() ![]() [17]银青光禄大夫、上庸公和圣善、中天、西明三寺住持慧范在东都修建圣善寺,又在长乐坡建造大佛像,官府储备由于这两项工程耗资大巨而空虚。唐中宗和韦皇后都很器重慧范,因而他的权势极大,以至于朝廷內外大小官吏中没有人敢对他有丝毫非议。戊申(十三⽇),侍御史魏传弓揭发出慧范贪赃四十余万,请求将他处以极刑。唐中宗打算宽宥慧范,魏传弓说:“刑罚与赏赐是家国的大事,陛下对慧范的赏赐已经属于妄给了,又怎么可以对他的罪行不施加任何惩罚呢!”唐中宗只好免去他的职务,削夺他的爵位,将他放逐回家。 宦官左监门大将军薛思简等有宠于安乐公主,纵暴不法,传弓奏请诛之,御史大夫窦从一惧,固止之。时宦官用事,从一为雍州刺史及御史大夫。误见讼者无须,必曲加承接。 宦官左监门大将军薛思简等人倚仗自己深得安乐公主的宠 ![]() ![]() ![]() [18]以杨再思为中书令,韦巨源、纪处讷并为侍中。 [18]唐中宗任命杨再思为中书令,任命韦巨源、纪处讷两人为侍中。 [19]壬戌,改左、右羽林千骑为万骑。 [19]壬戌(二十七⽇),唐中宗下令将左、右羽林千骑兵改名为万骑兵。 [20]冬,十月,丁丑,命左屯卫将军张仁愿充朔方道大总管,以击突厥;比至,虏已退,追击,大破之。 [20]冬季,十月,丁丑(十三⽇),唐中宗任命左屯卫将军张仁愿为朔方道大总管,以进攻突厥;等张仁愿率部赶到时,突厥已经退走,张仁愿率军追击,将敌人打得大败。 [21]习艺馆內教苏安恒,矜⾼好奇,太子重俊之诛武三思也,安恒自言“此我之谋”太子败,或告之;戊寅,伏诛。 [21]习艺馆內教苏安恒,常自我夸耀,又好发奇言。太子李重俊诛杀武三思之后,苏安恒自己说:“这是我出的主意。”太子失败后,有人告发了苏安恒;戊寅(十四⽇),苏安恒被杀。 [22]十二月,乙丑朔,⽇有食之。 [22]十二月,乙丑朔(初一),出现⽇食。 [23]是岁,上遣使者分道诣江、淮赎生。中书舍人房子李义上疏谏曰:“江南乡人采捕为业,鱼鳖之利,黎元所资。虽雨云之私有沾于末利;而生成之惠未洽于平人。何则?江湖之饶,生育无限;府库之用,支供易殚。费之若少,则所济何成!用之倘多,则常支有阙。在其拯物,岂若忧人!且鬻生之徒,惟利是视,钱刀⽇至,网罟年滋,施之一朝,营之百倍。未若回救赎之钱物,减贫无之徭赋,活国 ![]() [23]这一年,唐中宗派遣使者分道到江、淮流域用钱物赎买鱼鳖用来放生。中书舍人房子县人李上疏进谏道:“江南各州的百姓,一向以捕涝鱼鳖为业,而由此所得之利,也正是黎民百姓的生活来源。虽然天子的私恩使不从事农的百姓受惠,但天子抚育民人的恩惠却不能遍及平民百姓。为什么这样说呢?江湖之多,生养的鱼鳖无限;而家国府库里的财物,支用易尽。假如官府用来赎买鱼鳖的钱物不多,那又能办得成什么事!若用的钱物多,则家国的⽇常支出就会发生困难。与其拯救鱼鳖,不如照顾百姓的生活!况且那些出卖鱼鳖的人所关心的只是利,只要钱天天到手,捕鱼的网就会一年比一年增多。陛下一时赎买鱼鳖放生,他们就会百倍地努力捕捞鱼鳖。陛下不如 ![]() ![]() |
上一章 资治通鉴 下一章 ( → ) |
武王小说网提供司马光最新小说资治通鉴无删章节无删减全文阅读,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编写的一部情节文笔俱佳的作品,值得网友完整版阅读,武王小说网最值得网友收藏的无删减小说阅读网 |